首页 动态 > 正文

东亚病夫的真正起源 东亚病夫的真正起源

华夏看点网08月30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东亚病夫的真正起源,东亚病夫的真正起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里有句台词:“告诉你们,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面对“东亚病夫”这个缠绕中国人心灵一百年的词语,我们有必要问一句:这个词真的是外国人首创、对中国人侮辱的词吗?它的源头在哪里?

清朝末年,中国吸鸦片者吞云吐雾,面黄肌瘦,女性被迫缠足,不能自如行走,没有康健的体魄,没有健全的心灵。184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国家民族的尊严开始受到重创。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败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东洋小国的日本。如果说之前受到西方列强欺负已经让国人“习以为常”,被日本打趴下让人们无法接受。朝野上下自信心几乎丧失殆尽,有识之士们开始深深思考如何在一片颓势中力挽狂澜,救国家民族于危亡中。

启蒙思想家,后来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的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原强》称:“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中国者, 固病夫也。” 严复主张“鼓民力”,对症下药治疗。

严复以后,一大批觉醒的知识分子,纷纷沿用了“病夫”这个提法。1905年,小说家曾朴在写《孽海花》一书中,用的笔名就是“东亚病夫”,表明身体欠佳,“病夫国之病夫”,以此躲避政治迫害。由此,“东亚病夫”一词正式出现并流传开来。

严复,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外国人用“东亚病夫”一词,据说是从上海的英文报上《字林西报》开始的。1896年月10月17日,英国《伦敦学校岁报》评价甲午战争一文被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译发,标题为《中国实情》。文中写到:“夫中国——东方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然病根之深,自中日交战后,地球各国始悉其虚实也。”原文作者虽然说中国是“东方之病夫”,但本意不是侮辱中国,而是希望“北京执政之臣,若果以除旧弊、布新猷为急务,势虽汲汲,犹未晚也”。

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写道:“而称病态毕露之国民为东亚病夫,实在也不算污蔑 。”鲁迅、陈独秀等思想家也多次称中国为“病国”、“病夫”。这种并非侮辱和嘲讽的定位,出于对国家积贫积弱面貌的痛心疾首,反映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窘境。

“病夫”、“东亚病夫”的称谓,不仅指中国人体质孱弱,国人在精神层面上的萎靡、愚昧,以及面对极权统治的无动于衷、逆来顺受、苟且偷生和麻木不仁等国民特性,才是“病”的真正表现。这在当时并非西方的诬蔑,而是中国觉醒的思想家们所揭露的清末中国的严酷现实,一针见血地剖析和确诊,意在催醒国民、拯救国家,激励鞭策中华民族自立、自强。

国庆70周年阅兵。经过一代代中国人的努力,“东亚病夫”四个字终于不是萦绕心头的黑乌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