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9月01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虞世南写的蝉,蝉虞世南唐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蝉
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新版教材(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日积月累中第一首诗。
该诗的大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诗中(1)垂緌(ruí):本意指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本诗中指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2)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3)藉(jiè)是凭借的意思。
漂亮的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我们了解蝉是刺吸植物的汁液,而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故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初生的蝉
这首咏物诗,而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本诗的点睛之笔为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阐释,而“居高”则说明了蝉(作者)栖息处为高大的梧桐树,诗中“疏”字也侧面说明了栖息处的高大宽广。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本诗想传达这样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等),自能声名远播。
红眼蝉
这也是要求祖国的未来——孩子们——要有一种“人格的美”,做品格高洁的人。
本诗(虞世南的《蝉》)为唐代 “咏蝉”诗三绝之一,另外两首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三首诗皆是“比兴”,但风格迥异。
绿蝉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患难之人感悟
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清华之人感悟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牢骚之人感悟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选字》
初唐三大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
初唐四大家——初唐三大家 薛稷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朝贞观17年2月28日(农历,指公元643年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画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排名,而是按照最高官职排名。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二十四位功臣是:
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zhēng](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NO.20)、刘政会、唐俭、李勣[jì]、秦琼。
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视力相当良好,有3个单眼。触角短,呈刚毛状(如诗中的“垂緌”)。
红脚黑翅蝉
老蝉
蝉约2000余种。大多数蝉的体型通常不大,成虫体长多在2至5厘米(0.6至1.5寸)之间,少数种类,例如世界最大的帝王蝉翼展就达20厘米(6寸),体长约7厘米(2.1寸)。
帝王蝉
写在后面的话:现在小学课文的选取真的很用心,这首古诗不但增加了孩子们对古代诗词欣赏,而且在思想上对孩子们的世界观进行引导。[赞][赞]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孩子们的同行者。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