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动态 > 正文

四川频繁发生地震原因 为何四川频发地震

华夏看点网09月27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四川频繁发生地震原因,为何四川频发地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6.1级地震;17时03分,雅安市宝兴县发生4.5级地震。今天(6月2日)早上7时48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9度,东经102.91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8千米,目前地震共造成4人死亡,41人受伤。雅安和汶川是个悲剧频发的城市,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破坏威力相当于广岛251颗原子弹。患难兄弟的雅安也在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造成上百人死亡的惨剧,那么为何四川总是频发地震呢,那我们得从他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下。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而雅安、汶川两地正处于我国最活跃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龙门山地震带处于巴颜喀拉地块东部边界,西边是巴颜喀拉,东南方向是相对比较坚固的四川盆地。板块挤压导致巴颜喀拉地块运动受阻形成断层。龙门山断层有四条大断层它绵延长约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非常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其西边为60~70km,东边则在50km以下。这就形成了一个断裂带。

断裂带也叫"断层带"。由主断层面及其两侧破碎岩块以及若干次级断层或破裂面组成的地带。在靠近主断层面附近发育有构造岩,以主断层面附近为轴线向两侧扩散,一般依次出现断层泥或糜棱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等,再向外即过渡为断层带以外的完整岩石。通俗讲好比一块钢板断开后给他焊上,那么当钢板受力最先损坏的就是焊接的地方。

地震带又分连发性地震带和单发性地震带,而雅安和汶川正处于连发型地震带。爆发的频率比较高,有研究表明,印度板块正以每年15CM的速度向欧亚板块挤压。而处在断裂带的雅安汶川处就很容易被波及。整个四川省内有八条地震带。分别是鲜水河地震带、安宁河-则木河地震带、金沙江地震带、松潘-较场地震带、龙门山地震带、理塘地震带、木里-盐源地震区、名山-马边-昭通地震带。根据史料记载,近一千多年来四川省内发生6级以上的地震就达近三十起,每次都给人民安全和财产带来巨大的灾难损失。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研究如何预防地震,汉代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地动仪有八个方位,他们分别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每个方位上均有口含龙珠的龙头,在每条龙头的下方都有一只蟾蜍与其对应。任何一方如有地震发生,该方向龙口所含龙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测出发生地震的方向。不过古人的信息传递还很原始,即便能预测出地震,相隔千里等你信息传到地方估计已经发生了,个人感觉好像意义不大。

不过地震发生前也是有预兆的,古人根据观察总结到多种判断地震的异常景象,目前根据前人经验我们所知道预兆有: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热、变味;家畜乱跑乱叫,很是暴躁;老鼠外逃乱窜,池塘的鱼在水面乱跳。这种情况可能预示着地壳将弯曲、摺皱断裂,挤压能量要爆发,就要发生地震了。

地震先前预兆人们还总结出一段警言词:井水忽高又忽低,变色变味冒气泡。果树提前把花开,植物反季发芽早。骡马牛驴不进圈,狗上房屋狂吠嚎。老鼠蛇子和家兔,纷纷出洞向外逃。鸟不进窝鹅鸭飞,家养金鱼上下跳。地声地光很怪异,这是它们来预报。这也是先人总结出来的经验。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壳运动所致,目前全世界没人能够阻止其发生,我们人类能做到的就是敏锐观察,发现异常做出预防,尽最大可能减少其带来的灾害。如有预兆,远离建筑,到外面空旷之地,如突发地震来不及外逃,千万不要慌,就近找掩体躲避,如桌子,床等坚固物体,切勿慌乱往外跑,历史经验证明,突发地震外逃很多一部分被砸死。

我国国土广阔,地震带比较多,近百年以来多次发生过强烈地震灾难,

1920年12月16日20时06分甘肃省固原县和海原县的海原地震,造成了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这是近百年以来世界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万人重伤,仅次于海原地震。是建国后最严重的一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的汶川地震,造成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建国后仅次于唐山大地震伤亡最严重的一次。

我国一直以来都在研究地震的预防和施救措施,地震的预防逃生知识也进入校园课堂,地震给我们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地震不可避免,但是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有坚强的意志信心,既然避免不了,我就坦然面对,服从国家安排,克服地震后的困难,面对生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