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 正文

电影动物世界定档6月29日(狗年第一波吸狗

华夏看点网08月18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电影动物世界定档6月29日(狗年第一波吸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17年是吸猫之年

不管大猫小猫黑猫白猫

都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狂吸

连bbc也不能幸免

推出一部[大猫]来吸粉

狗年终于到了

到了各位吸狗爱好者“反猫复狗”的时候了

心机的BBC在新年伊始的时候推出了纪录片

让大家吸了第一波狗

这些法国南部的守卫犬们

长得可爱憨厚

是守护羊群

同时避免野生狼群

被射杀的最后一道屏障

科学家们渴望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和生活

可光靠摄影机的录像不够

最好的方法是成为其中一员

于是他们想到为狗狗们戴上摄像机

从他们的视角牧羊

这就比旁观有意思多了

通过一只牧羊犬的眼睛

我们看到它们工作时尽职尽责

工作之余

居然还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趣事

被欺负的单身狗

深夜开趴

战狼勇士

真·身临其境

跟普通纪录片比起来更妙趣横生

除了狗狗

这部新纪录片还拍摄了其他八种动物

狐獴、黑猩猩、麦哲伦企鹅、猎豹

毛皮海狮、豚尾狒狒、棕熊、蝠鲼

足迹跨越欧非大陆

上天下海无所不能

一部抛去人类上帝视角的佳作

[假如动物会摄影]

BBC出品必属精品

评分之高完全意料之中

除了可爱的科学家们和动物们

本片还有声控福利

——来自吴秀波的配音

吴秀波声线本来就低沉优雅

早年还做过配音演员

在给这部纪录片录旁白时

为了避免影响配音的质量

波叔没吃饭一口气录到凌晨

最终效果果然另人满意

酥炸嗓音配上一点点北京腔

媲美赵忠祥老师

实在令人惊喜

我们来感受一下~

好声音配好视角

有强大硬件支撑的“动物摄影师们”

到底看到了怎样的世界呢?

1.狐獴宝宝的地下家园

狐獴善于打洞造窝,喜群居。这个庞大的家族,家中是怎样一种光景呢?科学家给狐獴姐姐和爱跑跳的小狐獴戴上摄影机,带领观众参观住房。

2.猩猩和豹豹成长记

由人类养大的猩猩和豹子,能不能在野外成功捕获食物,获得生存的能力,它们又是怎么做的呢?来自第一视角直播的猎食之路。

▲立体环绕式吸猫(不不不我们不是猫奴

▲前置自拍

3.海底世界的日常

企鹅宝宝为何无故大量死亡,蝠鲼们为什么常年只找两座海底山脉,海豹们如何逃脱大白鲨的攻击?海里的生活比陆地上的更加难以捉摸神秘莫测,科学家们需要动物“摄影师们”一探究竟。

▲海豹的水面倒立视角

▲罕见的怀孕蝠鲼

4.人类边缘的动物

小森林里数量庞大的棕熊靠捡拾垃圾为生,村庄边的狒狒们常常来践踏村庄里的南瓜,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为何产生,如何化解,靠人自己是不行的。动物的视角让人们站在动物的位置思考:如何改善环境,让双方共同受益。

▲深夜刨食垃圾的小熊仔

虽然只有九种动物,却足够我们大开眼界。

这部片用我们常常忽视的角度和细节,多方位地讲述自然故事,打开了自然历史类纪录片的新历史。

推特上一位网友夸赞道:本片设定好,有优秀的摄影和制作,有利于科学调查,环境保护和知识传播。这也是每一位观众看这部纪录片的想法,或者说是大家看每一部BBC纪录片时的想法。

BBC近年来推出的各种自然纪录片,都在互联网上乃至生活中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非洲]到[冰冻星球],从[蓝色星球]到[地球脉动],这些评分接近满分的神作,每一部都带来了一场完美的视听盛宴,让普通的观众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了解自然,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

这些优秀纪录片是使BBC名扬国内外的重要组成,它们的诞生都离不开BBC的一个下属部门——自然历史部。

BBC的纪录片制作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门:自然历史部,科学部和地球部。事实上地球部在商业上代表的就是自然历史部。科学部产出的纪录片比较年轻,倾向于时效性的处理,比如[地平线][理论大爆炸]之类;而自然历史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纪录片制作方,倾向于拍摄大投资,大场景,严谨权威的纪录片,比如上面我们提到的[蓝色星球]。

自然历史部成立距今已经有六十一年的历史了。从早期的科普性小制作到现在的行业先锋式大制作,这个部门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大卫·艾登堡爵士一生的奉献,更离不开这个部门的专业和敬业。

▲九十岁高龄的英国国宝级大师

所以BBC为什么能拍摄这么多神级纪录片?

首先在于其专业。就以大卫·艾登堡爵士来说,他的职业应当是BBC的一位电视人,参与自然类节目制作的电视人。可他同时也是一位生物学家、自然学家。他几乎亲身探访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自然历史部的纪录片制作是建立在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储备之上的,他们的纪录片制作之前,研究人员和科学家的大量调查研究是必经之路,这种知识的专业性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纪录片[大猫]制作时的办公室一角

同时,影视制作的专业性也很关键。纪录片也需要剧本,镜头运用,剪辑,选材,设备,bgm。在这一点上,BBC拿捏的非常到位,其产出的每一部纪录片随便截一帧都是壁纸。比如在[假如动物会摄影]里,每一集都运用了插叙的手法来讲故事,增强艺术性。在细节方面,他们把握的也十分精准。比如强调剧本的故事性不能超越客观性,镜头时间的长短,纪录片的“八分钟定律”(即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不能超过八分钟),讲科学术语转化为叙述性的语言……他们还有一份《自然纪录片编辑指南》,专门讲在制作中如何保留真实性和准确性。

其次,在于他们的敬业。这份敬业不必多说,一部纪录片的制作从构想到成品,需要各方人员的大量努力,常常会有几年到十几年的制作才能呈出。他们对于这份职业也有一种高尚的情操:为自然,为科学。这是一种尊敬和敬畏。

在技术之外,BBC的纪录片有一种强烈的人文关怀。

这些自然故事都在客观地传达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人们如何与动物和谐共处,如何保护生态,如何保护自己,学习常识,尊重自然。就连BBC的动物,也都是带有人性的。我们常常能看到纪录片中动物的“爱恨情仇”,动物们也都传达着人的家庭观,温暖和爱。动物的想法无法揣摩,于是纪录片就从人的思想出发,为这些客观现象赋予含义。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曾经提到过拍摄文史类纪录片和这种自然类纪录片的差异,也表达过在国内拍摄自然类纪录片的艰难。我们缺乏类似BBC这样的科学研究人员配置,也缺乏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推广。

工作人员,软硬件设施,将科学与艺术结合各种方法,运营的手法和策略,都是BBC在一种理念的指引下逐渐形成的。BBC这样完美的纪录片制作,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纪录片制作很艰难

但它的社会效益很高

吴秀波在给本片配音后还录制了保护蝠鲼的视频

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类

纪录片目的在于引导思考

学会维系人类,敬畏自然

是我们作为观众应该做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