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 > 正文

典型潍坊风筝有哪些 因风筝而闻名的潍坊

华夏看点网08月30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典型潍坊风筝有哪些,因风筝而闻名的潍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潍坊有很多驰名中外的别称,“画都”“手艺之都”等,但是叫得最响亮当属是“鸢都”。鸢,是老鹰的学名,也是北方人对风筝的特指。

山东的版图像极了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而潍坊所处的位置正好是鹰的咽喉。但来过潍坊的朋友都说,潍坊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在省内虽然一直都是走在前列的三好学生,但也不属于那种特别张扬的拔尖生,这一点也像极了山东在全国地位。

现在,山东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而很多人把这种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山东人太过保守,不够时尚与“洋气”。潍坊简直就是山东的缩影,农业很发达、传统工艺项目也很多,尤其是和他的东邻相比,自身确实也带着一些“土味”。

在山东有三个带着“世界级”帽子的节庆,青岛国际啤酒节、国际孔子文化节和潍坊国际风筝会。三大国际节庆除了青岛啤酒节比较“时尚”,其他两大节日都是传统的“发明”在当今的延续。

“传统”都是在本土中诞生,自然就带有“土味”。但是土气的东西并不是落后的,而意味着接地气的。不管是时尚的还是现代的,假如脱离了地气,其实什么也活不久。

潍坊风筝博物馆

中国风筝有四大派,北京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和潍坊风筝。为什么只有潍坊争得了“鸢都”的称谓,有人说人家有更厉害的宝贝,而潍坊却只有风筝。

其实不然,风筝的根脉一直在潍坊。

关于哪是风筝发源地、谁最早做了第一支风筝,一直都是在猜测中众说纷纭。有说是战国时期墨子发明了风筝,有说是春秋时期的鲁班制作了最早的一只木鸢。

墨子是战国初期的宋国人,鲁班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从地缘关系老说,潍坊人更倾向于将风筝的发明人“奖励”给鲁班。因此,真有人论证了风筝就发源于山东,甚至是潍坊地区的观点。

鲁班像

在白浪河畔的中国风筝博物馆门前,立有一尊雕像,他张开的双手,变成翅膀,化身成一只巨大的风筝。这座雕像,目测有十米之高,大理石基座上醒目的镌刻着:“风筝之祖鲁班”的字样。

不管风筝发明者是谁,两千年前的中国人用聪明才智发明风筝,并不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的。在很多历史典籍中,都有记载风筝的用途。总结一下,大约有两种用途,一种是用来通风报信,另一种是用来丈量距离。

传说,汉朝大将韩信,在刘邦讨伐陈豨时,趁机想要谋反,曾通过放飞风筝来测量未央宫距离,想偷偷的通过挖隧方式道攻入刘邦的宫殿未央宫,后来事未成,但是放风筝的事迹被野史记录了下来。

在正史中,也有风筝的记载。《南史·侯景传》有段话说,在公元549年,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侯景之乱,梁帝萧纲被困,他的属下羊车儿献计,通过放飞风筝的方式传递信号,请到救兵,暂时解决了围困之局。

现在人们放风筝已经没有了这些实用的目的,成为一种单纯的强身健体、自我消遣的游艺项目。

“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这是在潍坊当地流传的一句竹枝词,所描述的正是寒食节前后,男孩子们在放风筝,女孩子们荡秋千的场景。

三、四月份的潍坊多“吹面不寒”的风,很适合放风筝。从竹枝词中,可以想象到过去男女老少出游放风筝的情形。

过去流行放风筝,与一种民间习俗有关系。有一种很讨吉利的说法,把放风筝叫做“放晦气”。人们把自己遇到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情写在风筝上,在清明前后放飞到天空中,然后剪断风筝线,让“晦气”随风飘向远方,霉事全无,好事皆来。

这种放风筝就是“放晦气”的民俗,不知道流传到哪一代就失传。尤其是现在,可以玩耍的游戏实在是太多了,对放风筝的热情早已大不如从前。

即便是生活在“风筝之都”现代人,也并没有外人想象中的那样,孕育出一种放风筝的狂热。每年一届的国际风筝会,多数是官方的一头热,距离成为全民性的狂欢日还差着一定的距离。

“中国出口的风筝,十个里边,有七个是潍坊生产的。”这句话不知道有没有经过实证,但是潍坊绝对是中国重要的风筝产地。这才是潍坊被称为“风筝之都”真正的原因。

今天的潍坊,过去叫做“潍县”。老潍县是一座手工艺异常发达的北方城市,乾隆时期潍县县令郑板桥曾经对潍坊有过美誉。他说:“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

这足以说明清朝时期潍县是一座充满生活情趣的城市。

“风筝市在东城墙,购选游人来去忙。花样翻新招主顾,双双蝴蝶鸢成行。”到清朝中叶,潍县城东白浪河畔已经形成了三四十家风筝号在经营风筝产品,每家商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招牌。

清朝同治年间潍坊有名的风筝艺人叫“陈扎彩”、“陈哑巴”,他最擅长扎制人物风筝。

到19世纪30年代,潍县风筝形成了风筝“十大家”唐家风筝铺是其中之一,所扎制的“双燕”风筝,栩栩如生。

现在能够代表潍坊风筝特色的应属龙头蜈蚣风筝。风筝主要分为板式类、硬翅类、软翅类、筒子类和串式类。龙头蜈蚣风筝属于串式类。龙头蜈蚣风筝的扎制是受到田间龙骨水车的启发,现在潍坊扎制最大的龙头蜈蚣风筝有几百米长,最小的能装进火柴盒。

风筝市场的形成是和潍坊年画生产相关联的。在明清时期,杨家埠也是了全国重要的年画产地。绘制年画是一个季节性的产业,年画在春节前是抢手货,通过画贩子售卖到日常百姓家,一旦过完年,便进入销售淡季,无人问津了。

风筝店也是年画店。有些画店买多了印制年画的纸,年后还想让自己雇佣的伙计不闲着,于是就出现了年画店兼营风筝店情形。把年画和风筝成为捆绑在一起的,就像现在一些烧烤店,夏天做烧烤的买卖,冬天做火锅的生意是一样的。

所以,传统的潍坊风筝也是飞上天的年画。在潍坊有一种风筝,直接就叫做年画风筝,直接就把卖不了的年画贴到了风筝骨架上。

在风筝绘制这道工序上是直接套用了年画的用色技巧,色彩大红大绿、明快鲜艳,看上去有很强的一股泥土的气息。

扎风筝是一门正经的手艺活。这门手艺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扎、糊、绘、放。想要学扎风筝,几天就能入门,但是要扎的牢,糊的平,绘的精,放的稳,可能需要十几年的磨练。

过去,生活不是很富裕的人家是很少有买风筝玩的,多数是发挥想象,自己摸索着做风筝玩。

家里制作的风筝多是豆腐块状的,很少用竹子做骨架,多数用芦苇或莛杆。“莛杆”就是高粱杆,手巧的大人将莛杆用棉线邦成米子,然后糊上白纸,用毛笔粘上墨水在上边画上画或写点吉祥语。

莛杆做成的风筝很轻,容易飞上天,但是不如竹子做成的结实,经常风一大,风筝飞着飞着就散了架子。

现在潍坊街头开了很多特产店,特产店里售卖着风筝,多数都是工业化的产品,做的都很结实、也很精细。现代材料的骨架,机器印刷出来的绸布面……,要价都不高,但是没有一点潍坊风筝的特色。

潍坊产的风筝和潍坊风筝是不是一样东西呢?

我认为,潍坊风筝应该是一种沉淀几百年,带有潍坊特色的风筝,她是潍坊品牌或是名片。提到潍坊风筝,我们能把想到的是一种美的、有特色、有价值的风筝艺术。

从一件风筝作品上,我们能够看到造型、绘画、书法、工艺上的价值。

潍坊产的风筝包含着潍坊风筝,他起码有两种外延,一种是工业产品,一种是手工产品。机器化、流水线生产出的风筝他是一种玩具,是一种千篇一律的复制,已经失去了潍坊的风格。

来潍坊买风筝,要把风筝当做艺术品而不是一个单纯玩具,不仅是要看他飞上天,还要看到潍坊特色。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