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房产 > 正文

袁隆平父亲去哪儿了 邻家爷爷袁隆平)

华夏看点网08月14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袁隆平父亲去哪儿了,邻家爷爷袁隆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袁隆平院士逝世后,许多缅怀他的群众,为这位老人献上这样饱含深情的寄语。

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后的三天里,我们采访了与他生前相识,或有过交集的那些人们,以纪念和致敬这位国之脊梁。

不少外地群众通过外卖的方式送花寄托哀思

为袁隆平院士理发18年的老板娘:

说过去三亚帮他理发 却再也无法实现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附近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旁,有一家袁隆平院士经常剪头发的小店,店主曹女士已为袁隆平院士理发18年。袁隆平院士逝世的转天,她戴起了祭奠的白花,回忆起与袁隆平院士的缘分。

为袁隆平院士理发的曹女士

“我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家属,住得离袁老不远。2003年9月18日我在此开店,袁老的妻子邓老师还来贺喜过。开店不久,袁老来剪头发,第一次见他时,我很紧张也很激动。”曹女士回忆道,袁隆平院士的平易近人让她有些意外,“他来剪头发,我则把我的工作做好,他剪完头发会很开心,还会夸自己,用英文说‘帅’‘年轻了’。”

“我们认识了18年,他总来我这里剪头发,尤其有什么重要会议或者活动,都会来这里修一下。他每次一到门口就喊‘小曹!小曹!’我就会迎出去。剪头发的过程也很愉快,他还会主动问我‘思思学习成绩好不好?’”

袁隆平院士口中的思思,是曹女士的女儿,今年已经20岁,在湖南农大上大二,曹女士说,女儿选择农大,也是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影响。

曹女士理发店的醒目位置,悬挂着她为袁隆平院士剪头发的照片,“袁老的发型是自己设计的,他很喜欢这张照片,我把它挂起来之后,他一进来看到,眼睛都亮了,还夸这张照片照得好。”

曹女士为袁隆平院士剪头发的照片挂在店里醒目位置

谈起最后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的记忆,曹女士先是陷入一阵沉默,说道:“去年11月30日,袁老来我店里剪头发,剪的过程中,他说自己下次剪头发是一个月以后。”曹女士回忆说,她愿意帮袁隆平院士上门剪头发,如果他那时在三亚,自己就去三亚跑一趟剪,就当做是顺便旅游了。并表示过希望袁隆平院士方便时给她打电话,她一定到。可是这个电话,她再也没有等到。

“去年11月30日……我去三亚帮他剪……他没有打电话来……”曹女士在谈话中多次这样喃喃道,可以看出,她对没有完成这件事充满遗憾。

“我一直觉得他身体还可以,但是去年6月他来店里剪头发时,我发现他有些浮肿,我还劝他宽心,说胖一点好。”曹女士回忆道,最近五六年,袁隆平院士来店里都是坐着轮椅,今年他一直没有来店里,曹女士始终有些担心。袁隆平院士去世的消息传来后,曹女士一直不敢相信。后来她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悼念,多次哭泣。

今年3月,曹女士在路口开了新的分店,原本在研究中心后身的老店关上了门,不再营业。她说老店她打算专门为袁隆平院士剪头发用,可惜再也没有机会,“很多客户不理解,为什么有个店关在那里,不开放。可我一到老店去,想起的都是回忆的点点滴滴。”

在沉重的心情中,曹女士也有一丝委屈。去年袁隆平院士90岁生日时,某平台邀请她开设账号,她将店名作了用户名,诉说了和袁隆平院士因剪头发缔结的友谊,以及袁隆平院士为她题写店名的事情,因而受到许多关注。此后,某平台经她同意,将她的用户名改为“袁隆平理发师”。

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曹女士写了悼念文章,但却遭到一些网友攻击,网友认为她“蹭热度”。曹女士说,虽然遭到一些误解,但是她觉得能认识袁隆平院士这样的科学家,并且为他服务过,她不后悔,觉得这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袁隆平院士家的门卫:

袁老师性格和蔼 也有个性的一面

湖南湘潭人谭先生今年已近60岁了,过去近二十年,他有一个始终未曾改变的职位:袁隆平院士家的门卫。

袁隆平家的门卫谭先生

能够担任袁隆平院士的门卫,谭先生言谈间很是自豪,这样的一个职位,让他在多年间有许多接触袁隆平院士的机会,谈及对袁隆平院士的认识,谭先生几乎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一个词:和蔼。

“要问我对袁老师的感觉,我就是这一句话,他是个很和蔼的老人,很平易近人。他能跟很多人处得很好,身边从老人到儿童,都很喜欢他。”

袁隆平院士家的院子前,仍然残留着摆设灵堂的一些痕迹,在袁隆平院士逝世后的几天时间里,到他家门前悼念的群众络绎不绝,家门口的绿植上还能见到散落着一些祭奠时的纸片。5月24日下午,仍不时有群众来到袁隆平院士家门前悼念、致敬,门卫谭先生时而担心地嘱咐道:“尽量不要打搅家里人,袁老师的爱人邓女士刚从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回来,已经很累了,正在休息。”

近二十年的门卫工作中,袁隆平院士从大门出来、进入,已经成了谭先生眼里熟悉不过的场景。另一方面,工作日久,他也常常能回忆起一些袁隆平院士生活中的有趣细节。

“袁老师年轻时是游泳健将,直到80岁以前仍然经常游泳,有时也打气排球。80岁以后,他偶尔也会上麻将桌,打打麻将。袁老师性格和气,但有时也有个性的一面,比如遇到不高兴的事时,也会不想和身边人说话;生病住院时,也会不喜欢吃医院的饭菜,说想吃家里做的饭菜。”谭先生微笑着回忆道。

市民寄语写道“饮水思源 吃米思袁”

市民为袁隆平院士写下的寄语

为了纪念袁隆平院士

他们在这里买了一些种子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大门口,有一家叫“隆平种业”的种子店,红色招牌非常醒目。这间种子店已经开了20多年,从一开始就代理“隆平高科”的种子。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旁边的“隆平种业”

与记者的攀谈中,50多岁的店主王先生拿出一袋写着“晶两优华占”的种子表示,这个品种最好卖,不仅抗病性好、不倒伏,而且发芽率大于85%,高于国家标准的80%。

“隆平种业”店主王先生

王先生说,一般来此买种子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农者,不过最近几天,一些来附近悼念袁隆平院士的人,往往会选择带走一些“隆平种子”,“他们说,自己想把种子带回家种。为了纪念袁隆平院士。一些没有条件种植的人,也买了些种子做个纪念,几日以来,我见到十多位这样的人买走了种子。后来有些人只要一两颗,我和家人就免费送了几粒。”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试验基地,记者见到了该研究中心职工家属方先生。今年60多岁的方先生与妻子一起住在基地的员工宿舍里,位置距离袁隆平院士家不远。方先生的妻子刘女士说起自己见过的袁隆平院士时,印象至今很深刻。

在刘女士眼中,袁隆平院士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会与刘女士的小孙女热情地打招呼,“袁院士的妻子邓女士还曾经邀请我到家中做客,我的小孙女晴晴还到袁院士家前的一片场地打过篮球,邻居们说起袁院士夫妇,都赞不绝口。”

袁隆平院士的单位门口摆满鲜花和水稻穗

袁老的一封信见证杂交水稻科研不易

隆平水稻博物馆馆长:每一次见他,都多一层感动

距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三四公里外,有一处“隆平水稻博物馆”,袁隆平院士曾为该馆题字“传播稻作知识,弘扬农耕文化”。这座2019年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记录了许多水稻历史文化和科技,还有着“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陈列”,记录着袁隆平院士与杂交水稻千丝万缕的联系。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陈列

5月24日,隆平水稻博物馆大厅中袁隆平院士的雕像旁,摆了不少市民献上的鲜花和寄语,为方便市民进馆缅怀,这里临时延长了开放时间。记者在隆平厅看到,到此参观和悼念的市民为数不少,许多市民在听讲解员讲到袁隆平科研小组曾在6年间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试验,仍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合格的不育系,但依旧没有放弃,最终有所收获的往事时,都大为感叹杂交水稻研究的不易。

隆平水稻博物馆讲解员在引导观众参观

隆平水稻博物馆内,两个男孩向袁隆平院士雕像献花

隆平水稻博物馆中还收藏着一封珍贵的信件,这是袁隆平院士1975年的一封“求助信”,信中写道:“谌所长,昨天我组的罗孝和同志从海南回院,说我院在海南工作人员还缺乏一些生活物资,主要是油、豆类,现特派我组张健、郭桂生二同志前来贵场请求支援,请你大力协助解决为盼!”

袁隆平院士手写的“求助信”

收信人谌海丰是袁隆平院士教过的学生,收到信后,谌海丰立刻上报给农场党委。涔澹农场党委经过开会研究后,迅速调拨了油、豆类等物资,还杀了两头猪腌成腊肉,交两位同志带走。2020年这封求助信被文物部门和专家鉴定为一级文物,信虽简短,却有力证明了杂交水稻科研之路的艰辛与不易。

袁隆平院士逝世后,隆平水稻博物馆副馆长王伊伊在朋友圈写道:“我非常有幸见过袁院士四次,每一次见他,都多一层感动和感恩;每一次见他,他都激动地向我们介绍他的杂交水稻;每一次见他,他都穿着他喜欢的格子衬衣,每一次见他,他都问‘博物馆参观的人多吗’‘青少年来得多不多’。”

从与袁隆平院士相识者的对谈中勾勒出来的,既是一位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人。

饮水思源,吃米思袁

每一缕升起的炊烟

都是飘自人间的怀念

袁老,一路走好!

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侯沐伟 发自湖南长沙

文中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