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8月29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秦汉时期的张骞,千年使者张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说来惭愧,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明明知道张骞就是城固人,但偏偏就是找不到他的祠庙。问了一位老者,老者说:“张骞是博望侯呀!当然是在博望镇了。”告别了老人,果然在博望镇的大东关村看见了。我立刻开窍了,寻找古代人物的故里,其实并不难,只要按了他的封号封地,便可以顺藤摸瓜寻到了。
到了张骞祠,抬眼看见高大雄伟的大山门,安稳地卧着一双石狮,皆张口呲牙,双目圆睁。我便一下子镇定了,如同见了佛祖座下的麒麟怪兽。整整自己风尘仆仆的衣袖,摸了摸鸡窝一般的头发,然后扳直了腰杆,俨然如朝圣的信徒,必恭必敬地去买票了。票是便宜,才伍元钱一张,但游人还是很少,便暗自高兴了,游人少了不正清静吗?进了山门,眼前便是一进进的汉代建筑,亭台楼阁,古朴纯真,使祠内安静自然了不少,才一进来便有回归大汉的感觉。四周瞧瞧,人是不多,偌大的园子里仅有三五游人,在这里探头探一番,在那里东张西望一瞧,总是急走,不肯停下来细看。我便想,这些人恐怕不是真来看张骞的,倒像一群文物盗贼在寻找目标了。我便清高了,也自大了起来,感觉自己才是真情实意来凭吊瞻仰的,于是气宇轩昂地走上前去。
如果往前推,没有那朝的人比大汉朝人活的更担惊受怕了。
翻开中国的历史,有一大半的事儿都是和匈奴有关的,关于匈奴的话题自然是无法避开的。匈奴常常不按规出牌,明明有约在前,心情一不高兴便胡来,全不顾人情和脸面。
这也难怪,他们没有什么文化,没有文化就可怕,等同于野蛮和无知。总是在三更半夜里,驱了强马,提着盾牌戈予,呼啦啦地冲到某座城池,烧杀抢夺,作恶屠城。匈奴号称有百万铁骑精锐,不喜用分兵出路的战法,一股儿来有几个英勇战将能抵挡得住?边疆的战士怕了,朝廷大员怕了,至尊的皇帝也怕了,怎么办?这个时候便出现了一个叫娄敬的人。
娄敬,汉初齐国人,是汉高祖刘邦的一重要谋士之一,《武定府全志·人物》对他有过记录。他原是齐国发往陇西的狱卒,到了咸阳便想求见高祖。谈及匈奴时,娄敬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认为“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固不可以瑛胜也,只有把嫡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实行“和亲”方为上策。
和亲便成了汉初几代帝王对待匈奴的策略。最初的匈奴单于,可能是没有见过中原的漂亮女人吧,倒也相安无事了数十年。随着对中原的了解,他们有了更多更大的想法和野心,不但要中原更多的美女和钱财,还想要更多的土地。于是,战争的序幕又重新拉开了。此时的大汉王朝经过了长时的生息,国力大大提高了,对匈奴的态度也有了转变,不再忍气吞声,送美女丝绸来委曲求全。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忽然想起了曾经生活在敦煌和祁连山之间的大月氏国,大月氏国曾被匈奴击败,杀其国王,追赶至伊梨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这个毁国杀王的深仇大恨月氏国怎能不报呢?想到这里汉武帝心生一计,何不联合月氏国共敌匈奴呢?
于是,立刻召集了几位肱股大臣商议此事。忽然,在雅雀无声的寂静中走出一位英姿飒爽,仪表堂堂的朝臣。开口说道:“启奏皇上,臣愿出使西域寻找月氏国。”汉武帝甚是高兴,定眼看去,此人正是自己喜爱的朝臣张骞。汉武帝连说几个好字,便宣布张骞为大汉使臣前往西域,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9年的春天。
一个淫雨纷纷的早晨,张骞在西域门口的碎石路面上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带着百十多人的队伍悄悄西行。走过了渭河尽头,翻越了乌鞘岭,便在茫茫的沙窝里行走。沙漠地难走的,深一脚,浅一脚,皮靴里就灌满了沙子。沙子一旦进鞋便会咯脚,鞋是穿不成了,就脱了鞋袜赤脚而行。古人说:“早穿皮袄午披沙”说的是沙漠里天气变化无常。人是受得了的,冷了穿,热了脱,但是马儿们却无法受得了。今天死一匹,明天病一匹,渐渐地越来越少。原本所带的马不多,又驮丝绸土产,马死了几匹便将带的东西分在其它马上驮着,马是越驮越多,行进也便越来越慢了,于是就坐下来歇气儿。
正歇着呢,一群策马扬鞭的匈奴骑兵就到了眼前,将张骞的百十号人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为首的看了张骞几眼,见人长的猫眼,大板牙,细皮嫩肉的,便怀疑大汉朝派来的奸细,不由分说,个个绳索捆了,送往单于帐前。
到了帐前,张骞大声叫嚷说自己不是奸细,而是大汉朝派来的使臣。原想大单于就此会放过他们。不料单于却说:“既是汉朝使节为何偏走小路,分明是汉朝派来的奸细,全部扣押,送往牧场放羊牛去。”这一扣留竟达十年之久。
多少个昏暗的夜晚,溯风狂吹,荒芜的草原上,只有帐篷里的油灯和天空的星星在寂寞的闪烁着。平日里,哇哇如鬼哭般的狼群也不见了,都躲在安稳而温暖的巢穴里睡觉了。此时的张骞却独对苍穹,满含滚烫的泪水,遥望着千万里外的大汉朝和委自己以重任的皇上,心如刀绞,万箭穿心,张骞觉得自己不能这么草率地死去,必须学勾践卧薪尝胆,伺机而动。十年里,张骞习惯了穿羊皮袄,喝马奶,也与匈奴女子结婚生子,但始终不忘自己是大汉的忠臣孝子,时刻想着设法逃脱。
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逃出了匈奴领地,带着妻儿和甘夫到达了月氏国。
可是远离了匈奴的月氏国,在新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土地肥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了,没有了报仇雪恨的打算。张骞气得火冒三丈,指着月氏国王指责,难道你们忘了你们的国王是怎么死的吗?难道你们愿意看着自己国王的头被敌人砍了做成洒器吗?你们在迁徙的途中死去几十万个同胞就不想为他们报仇吗?女王被张骞说的无言以对了,哭丧了脸答应可以在国会上讨论。
可惜月氏国王贪图安逸的生活,并不赞成发动战争。张骞是没什么好说的了,站起来,骂了一句他们听不懂话“小国寡民”就决定回长安了。
怏怏而返的张骞,望了一眼曾朝思暮想的月氏国,流淌出了悲哀的泪水。张骞决定把所到大宛,大月氏、大厦、康居,以及传说这些国家的旁边还有五、六个大国,做了详细的介绍。将这些国家吃的穿的用的统统记录下来,也把听说的故事写了下来。没想到正是由于他的这些类似于游记式 的报告,才使司马迁写出了《匈奴列传》和《大宛列传》,也为后人了解匈奴之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史料。
归来的张骞收到皇上的慰问和肯定,汉武帝望着张骞衣衫破烂和如酱牛肉般深红的面庞,以及那花白的胡须,眼睛里突然掉下两颗清泪,扶起来赞扬了一句“真英雄啊!”。这两滴清泪使张骞宠恩,当汉武帝要求他再次出使西域时,激动的他把自己关在灯火通明的房间里,伏案数日数夜完成了西域行图。
第二次出使西域,使张骞或者说大汉王朝演义了自始以来最为壮观最为强盛的历史。汉武帝拜张骞为中郎将,率领着由三百人组成的使团,马牛羊以万数,以及数不尽的金银布匹。
使团到达大宛提出要买汗血宝马,遭到大宛国王的宛言拒绝。消失传回了长安,汉武帝勃然大怒,立刻发五午人马前征伐,五千人马却在半路的行进中因供给不足,冻死或饿死的多半,到了大宛打了败仗,消息传到汉延,汉武帝便又派去五千将士和三千匹战马,与原来败归的军队合成一处,决心与大宛国决一死战。由于汉武帝下了生死战书,将士们无不勇猛向前,很快就把大宛征服了。大宛为了表示臣服,自愿献上了三十匹汗血宝马和一批仍有着优种的牝马。获得优质马种的汉武帝,急不可待地命令人设计出适合的场地,培育自己的军马,并且加大了兵将的操练,大大加强了军事实力。
张骞凿空。
汉武帝也许没有想到,原是出于政治目的,才命张骞出使西域寻到大月氏国的,没想到竟走出一条丝线之路来。张骞也是没有想到的,他出使西域寻找月氏国是为了早日能够将匈奴击败,还大汉王朝一个响亮的名誉,却不想,正是自己走出一条让后人叹赏的丝绸之路。
历史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无论当初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只是让一个人完成自己的一生。
后世评论张骞的记载不少,但都是在丝绸之道完全打通之后见到利益才说的话,未勉有点得其利言其好的嫌疑,也似乎有点人云亦云的感觉。毕竟我们都是后世之孙,没有亲自见过和体验过汉朝时代的生活,有些现实远非是我们今天所想的。评论一个人,最不好说,也最不容易说的便是你最亲近的人,说的好与不好也关乎着你的人品和他的人品。但对于具有高尚道德和人品的人,无论他见什么样的人都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评论的,他的任何言辞都是中肯的。史马迁对待历史的态度我们是知道,他因为直笔评价汉武帝的过大于功,而被去其膝盖乃坚持的观点。所以我们不防听听他对张骞的评价。《史记·大宛列传》里曰:“张骞通西域”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以为质与国外,外国由此信之。
在这里,凿是开辟。空即孔也,合起来的意思是开辟了孔道,历代专家学者将孔子的治国思想和理念称之为孔道。孔子我是用不了多介绍的,只要是上过学的,没有人会不知道他,这里史马迁之所以将张骞和孔子联系起来,可能不单单是形象化的作用了。
或许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研究丝绸之路,在痴迷张骞,在赞美惊叹。但是,汉唐的风采已经过去了,明清的绚丽也已经远逝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脚踏实地发奋图强,肩负起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为民族为国家争一份荣耀,争一份气节。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