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8月04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古代男人能娶几个妾室,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自新石器中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开始,“妻妾制度”就逐渐在这片大陆衍生。最早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2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遗址的墓葬出土大多为单葬,但不乏也有个别成年男女合葬墓,女性主要是从属地位,且一名成年男子的墓中不止一位合葬女性。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衍生“妻妾制度”最早的时期。
再到后来有记录的尧舜禹时代,尧帝的两位女儿“娥皇女英”同时嫁给舜帝为妻。那个时候,“娥皇女英”为“平妻政策”。所谓的“平妻政策”就是两位妻子平起平坐,没有尊卑分别。这也相对的说明了其实那个时候的“妻妾制度”并没有相对的标准来限定。直到周天子时期,“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被真正定义下来,延续三千多年。一直到中国封建制度的废除,1949年开国大典后,才正式开始确立为“一夫一妻制”。
1、什么是所谓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很多人都会把“一夫一妻多妾制”和“一夫多妻制”混为一谈,但其实两者大有区别。也可以这样说:“中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一夫多妻制。”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存在误区的。不然怎么会有人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生四大喜事儿:“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自古以来,婚嫁之事,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嫁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比之当今社会的婚嫁风俗,古代的嫁娶礼仪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这所有的嫁娶礼仪都是只为“正妻”所有。也就是明媒正娶的妻子,真正被男方家族及宗庙所承认的拥有当家主母资格的人,而不是所谓的“妾”。自古以来,不管是天子还是平民,都只有一位明媒正娶之妻。除非这位妻子死了,或者和离了,才可以另娶。所以所谓的“一夫多妻制”只是从人类社会学层面来判别的,而不是中国古代真正的“妻妾制度”。
“妾”从实际意义上来看并不能算做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妾”可以用来买卖和交换,像物件一样。“妾”没有实施的婚嫁文书,而是“契”。类似古代奴隶的“卖身契”一样。所以在古代,“妾”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好人家的姑娘宁可嫁到普通人家为妻,也不愿意到富贵人家做妾。除了侍奉当家男主人和为其孕育后代,“妾”的本质和奴仆并没有太大区别。
2、“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男男女女
像大家广为熟知的《芈月传》中芈月就是跟随楚威王的嫡女,姐姐芈姝作为陪嫁嫁入秦国的。因为芈月并不是楚威王的嫡女而是庶女,庶女就是不是正妻所生养的。即便楚威王更加喜欢芈月,但却仍不可改变芈月并没有资格嫁给秦国君主为妻。而陪嫁的芈月后期也因为正妻芈姝的嫉妒而远走燕国。即使是君王也会因正妻的阻碍而无法与自己心爱的女人长相厮守。
中国有句古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说的就是古代帝王的纳妾现象。像周文王时期就有后妃24人;秦始皇时期,六国宫中,佳丽三千;再到唐玄宗时期,从都城皇宫到各地行宫的宫女人数已达数万人。这些女子都只为了帝王一人服务,然而帝王的妻子也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后,皇后掌管后宫一切制度。在这种强制措施之下,导致多少女子只能作为一个附属品囿于隙墙,如果不为自己谋取福利,就只能红颜衰老病死宫中。
1、男尊女卑的思想来源
前文有说,“妻妾制度”的衍生从母系氏族逐渐转为父系氏族而来。这里就需要好好分析一下,何为母系氏族?何为父系氏族?
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远古社会有原始人群阶段开始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以部族始母为划分,世系按女性继承,其下子女为母亲所有,组成一个族群体系。当时的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类似于现在的“蚁群体系”,蚁后就是族群始母。当时的女性具有崇高的地位,男子外出狩猎,采集;女子在家织物,做食。但也正因为劳动力的悬殊和男性身体机能的优势,父系氏族迅速取代母系氏族延续至今。
2、女性成为附属品的思想诞生
早在殷商时期,女性几乎还和男性一样,可以参与祭祀,领兵作战,受赏封地等。那个时候,女性还没有成为男性附属品。权利的交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从母系氏族转变为父系氏族,女性的地位逐步衰退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政治影响的。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殷商时期,女性身为大祭司和率军作战是很平常的事情。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妇好”。商王武丁的妻子,除了占卜祭祀之外,还经常领兵作战;且最为著名的“司母戊鼎”也是那个时期“妇妌”的子孙为她铸造的。所以说,在殷商时期,还并没有男尊女卑思想的成型。女性同样拥有社会地位。
然周武王时期,却有因“殷王纣听信妇人之言”而论罪;到了春秋战国孔子时代,就直接说出了“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可以得知,女性地位的迅速下降是从周朝800年间开始,到春秋战国时期已完整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上至君王,下到诸侯。后宫形制混乱之事比比皆是,女子作为被迫方丝毫没有选择的权利。
1、女性婚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汉朝初期,因国家动荡飘摇,北方边境长期被匈奴骚扰。汉皇室采取和亲政策,将宗室之女封为公主远嫁草原大漠。一个国家的公主尚且可以作为稳固一个朝政的牺牲品,更何况是普通人家的女孩儿。
自“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式确立起。无论是大门小户,亦或是王孙贵族。后院往往都是一个是非之地。拿最为典型的《甄嬛传》来分析,甄嬛一开始并不喜欢皇帝,却因为被皇帝看中而不得不入宫服侍;从一开始的无欲无求,到后来被迫的去进行斗争维护自己及身边人的权益与生命。甄嬛对自己的婚姻从少时的向往和期盼到在宫中被岁月的蹉跎与失望。甄嬛的爱情因为那个时代的制度而妥协、磨灭与牺牲。
即使伟大如“一代女帝武则天”,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选择。武则天年轻的时候也可谓是少女怀春的,家境富裕的她并不缺少选择与爱的权利。奈何一朝被天子选中,深入后宫,十几岁豆蔻年华的她却需要服侍五六十岁的唐太宗。任凭一个女子,都不会毫无怨言。但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好像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只能做一个任人摆弄的玩偶。这也可以理解为为什么武则天晚年养了众多男侍,可能她就是在用她的方式,来反抗少时的不公吧!
纵观古代女子的婚恋历程,似乎只有嫁入寻常百姓家,才可享一世长安。而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去博取家主的“妻妾”一般都不得清闲。并不是这些女子愿意这样活着,而是因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体系下所衍生出来的扭曲产物。这些女子不再相信爱情和婚姻,只忠诚于权利和地位。作为男人的附属品,得到男人的宠爱与青睐是她们毕生的追求。她们没有社会地位和物质产出,而男人却可以给这些女子提供她们所需要的一切。
“女子无才便是德”。古时候,富贵家族的女子生出来,所要学习的不是“诗书礼易春秋”,而是“女经、女戒、三从四德”,平穷人家的子女没有资源学习这些,便学习“女红”。不为其他,只为嫁个好夫家,从小就应该培养。
“女经”教导女子以夫为尊;“女戒”教导女子不得犯七出;“三从四德”教导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地位的低下,且女性从小就认为自己地位的低下,就是从最初的启蒙开始。
在这样的社会政治体系之下,女子是没有思考且没有能力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任何的产出作用。从官吏、商户到小农经济,全部都是男性的天地。婚姻大事,由父母操持,毫无自主权,或嫁或卖。女子只能被迫在家相夫教子,绵延后代。这也导致了女子的思想永远停滞在“一个女人这辈子最大的事,就是嫁个好夫君”。
中国绵延三千年的“妻妾制度”根深蒂固的扎在每一个国人心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完全销声匿迹。无数的“二奶”“小三”的存在依旧在让我们无数人反思,为何会有这种违背纲常伦理“职业”的存在!
时代在进步,女性在崛起。我们不区分所谓的“男权”“女权”,我们只希望作为一个独立人,去做独立的思考。婚姻不是束缚女性的枷锁,亦不应该成为女性迈向上层社会的踏板。希望所有新时代的女性,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端正自己的婚姻择偶观!
参考文献:
1、《女经》
2、《女戒》
3、《甄嬛传》
4、《芈月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