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8月07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斯皮尔伯格最经典的8部电影,好莱坞名导-斯皮尔伯格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962年,一部名叫《阿拉伯的劳伦斯》的电影在美国上映。
这部以土耳其入侵阿拉伯为背景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部电影甚至夺得了第3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大奖。
《阿拉伯的劳伦斯》
在成千上万前去观影的人群中,有一个16岁左右的犹太少年。
这个少年自小就对电影很有兴趣,自己之前也试过自编自导一些小短片。
犹太少年~
他在看完《阿拉伯的劳伦斯》后,却放弃了当导演这个梦想,因为他觉得,门槛实在太高了,我做不到。
但这部影片给予他的震撼却久久未散,一周后,他又去影院再看了一遍这部电影,再一周后又去看了一遍,再下下下周后继续去。
终于,他清楚地明白自己已经无法回头了,这就是他以后要做的事情,他下定决心,要为这个梦想一直奋斗至死,他要不断地拍摄各种不同的电影,这是他余生的目标。
他无法回头了
这名犹太少年,就是日后好莱坞的传奇,三次被评为世界最伟大导演,三次打破世界纪录,两次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出生于1946年的一个犹太家庭,因为自身的犹太人血统使得他自小就一直被其他同学所鄙夷。
小时候的斯皮尔伯格经常被欺负
也正因为成长时期一直都是“孤独一人”,使得他开始倾向于电影的艺术创作。
于是他醉心电影的艺术
在1968年的时候,还是学生的斯皮尔伯格在环球影业的编辑部门得到一个无薪实习生的机会,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他认识了一名很有抱负的电影制片人Denis C. Hoffman。
Denis C. Hoffman跟斯皮尔伯格签署了一个合同,他为斯皮尔伯格提供1万美元的资金供他拍摄短片,而作为条件则是10年之内他所挑选的电影剧本如果要求到斯皮尔伯格执导,他不能拒绝。
年轻的斯皮尔伯格
接受了此协议的斯皮尔伯格,使用区区1万美元的资金拍出了一部26分钟的短片《Amblin'》,这部短片在当时获得了不少奖项与极高的评价。
《Amblin‘’》
环球影业的副总裁 Sidney Sheinberg在观看完《Amblin'》,发现了斯皮尔伯格的才华,因此与他协商了一份7年的导演合同。
Sidney Sheinberg一眼就看出斯皮尔伯格的才华
至此,斯皮尔伯格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之路。
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间,斯皮尔伯格主要负责一些电视剧的制作,比如《兄弟连》等,其中也有执导如《飞轮喋血》、《横冲直撞大逃亡》等电影,反响一直都不错。
《好莱坞记者》报道刊中甚至表示“一位电影界的重要导演即将出道。”
《飞轮喋血》
也是这段时期,斯皮尔伯格认识了一堆年轻导演,他们分别是乔治·卢卡斯(《星战》之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系列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华尔街之狼》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疤面煞星》导演)等。
这群年轻导演在打台球
现在都老了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进行各种活动,被媒体戏称为“电影小鬼”,当时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未来顶起好莱坞一片天的,就是这群年轻人。
一群电影小鬼们,统治了好莱坞
由于成长时期一直被同学所排斥,在进入了“电影小鬼”这个圈子之后,斯皮尔伯格才真正感觉到融入集体的美好。
良好的环境,其实很有助于自己本身的发挥,而且这群年轻人在当时既是朋友也是竞争对手,他们拍电影的时候都会互相询问其他人的意见,但彼此之间看到有人拍出更好的作品自己也会继续努力。
互相提意见
正是这种良性的竞争,让斯皮尔伯格能一直保持心态,克服重重困难地拍摄出他在70年代里最重要的电影《大白鲨》。
《大白鲨》
《大白鲨》的拍摄过程其实相当的艰难,当时的电影但凡是涉及到大海的拍摄,大多都是在内陆湖泊又或者是室内水箱进行拍摄。
毕竟如果长时间在真正的大海拍摄,70年代时一些安全措施其实尚未完善,剧组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证是其一,有时候强烈的海风以及泡浸水中的艰苦也会非常影响进度。
海上实地拍摄
斯皮尔伯格却从一开始就坚持必须在海上拍摄。
他认为《大白鲨》的主题就是人类该如何与根本不知道应对方法的东西作斗争,这部电影的关键核心就是真实,而在环球影城里面的拍摄,是绝对不可能满足到这点的。
不得不说,仅仅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年轻时的斯皮尔伯格就已经很精确地知道一名优秀导演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知道自己拍的电影的定位、核心等。
斯皮尔伯格在看剧本
但拍摄的过程,实在是一场噩梦。
剧组并没有海洋地理学家,斯皮尔伯格对于洋流、潮汐等都完全不了解,海风会如何影响水的流向?天气会对海水的色彩等有什么影响?在这些情况下怎么拍摄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最要命的是,道具鲨鱼还经常会因为海潮而直接坏掉,之后重制道具就需要3~4周,这些都大大拖延了拍摄的进度。
道具鲨鱼
不过,斯皮尔伯格却想出一个巧妙的方法,他拍摄了大量“没有鲨鱼”但却处处暗示鲨鱼存在的情节,其中主要通过背景、声音来渲染气氛,因为《大白鲨》是一部恐怖片,而未知的东西往往比已知的更令人恐惧,从后来观众的评价来看,这点可以说做的相当明智。
未知的恐惧
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的斯皮尔伯格完成了《大白鲨》,这部电影一经上映即引爆了全美。
在1975年的6月末,几乎每家影院门口都排起了长队,队伍甚至延伸到街角拐处,这在美国可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
这些甘愿顶着烈日也要排长队进影院的人,都是为了去看《大白鲨》。
他们都是为了去看一部电影
最终,《大白鲨》以900万美元的成本在全球夺得了4.7亿美元的票房,打破了前纪录保持者《教父》的2.43亿美元,成为影史票房冠军。
1975年的4.7亿美元
斯皮尔伯格也因此一炮而红,成为好莱坞最为炙手可热的年轻导演。
在弗朗西斯以及斯皮尔伯格先后打破世界纪录以后,“电影小鬼”的其他童鞋自然也坐不住了,而率先要向这个目标进发的是乔治·卢卡斯。
《星球大战》初稿制作
乔治当时所负责的新项目就是《星球大战》,他将项目的初稿资料跟合成视频等给其他小伙伴们过了一遍,布莱恩率先表示这部电影过于“儿童向”,然而斯皮尔伯格却认定它会成为一部大作。
斯皮尔伯格认定必定成为大作
事实上,斯皮尔伯格本来就受到《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好莱坞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深刻的影响,早在70年代初就已经有接触这类电影的想法,加上乔治这一刺激,促使他开始拍摄自己之前从来没接触过的类型片。
对的,就是科幻片,也就是1977年的《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
《第三类接触》放在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列表里,知名度虽然不及《大白鲨》等,但意义却相当重要,因为它是斯皮尔伯格下一个辉煌《E.T.外星人》的前身,尽管两者关系不大,但《第三类接触》却为斯皮尔伯格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科幻片的经验
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斯皮尔伯格率先使用以往从来未使用过的拍摄方式,他用运动控制摄影机去拍摄角色,使得摄影机可以自由摆动、倾斜,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到不同的画面,后期则根据摄影机的移动轨迹将多个所需画面进行合并、裁剪等以便达到强化空间感等效果。
当然,这种所谓的技术突破在如今看来都是小儿科,但在70年代却是非常前端的。
移动拍摄
也因为拍摄技术的改变,当时的《第三类接触》剧组的摄影师高达11名以上(打破了纪录),而预算成本也从开始的270万美元飙升到1940万美元。
这可苦了这部影片的发行商哥伦比亚影业,因为当时这家公司正处于财务困境,得益于斯皮尔伯格前有《大白鲨》这部作品作为底气,哥伦比亚影业通过时代公司、百代唱片公司以及使用了小小的避税手段,东拼西凑终于凑足了资金。
哥伦比亚影业的LGOO,是不是很熟悉?
当时的斯皮尔伯格其实压力很大,不但背后的哥伦比亚影业把宝全压在他身上,全世界人都在等他证明《大白鲨》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也有很多人等着看这个年轻导演的笑话。
《第三类接触》与《星球大战》同上映于1977年,乔治的《星球大战》正如斯皮尔伯格之前所说的,“这是一部大作”,不但以5亿美元的票房打破了《大白鲨》的纪录,更成为了北美地区首屈一指的系列电影,如今《星球大战》这个IP总价值高达697亿美元,位居全球IP价值榜单的第五名。
《星战》的成功
《第三类接触》虽然没有如《星球大战》一般的表现,但全球票房也夺得了2.88亿美元的高成绩,在当年的奥斯卡中获得9项提名并得到2项大奖,2007年还被保存于美国国家电影注册表,斯皮尔伯格也算是向电影行业证明了自己的成功,并非是偶然。
《第三类接触》同样成功
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大白鲨》的票房纪录被老朋友的《星球大战》破了其实并不是坏事。
正如之前所述,斯皮尔伯格是一个从来不会畏惧任何挑战的导演,而乔治的成功也成为了他迈向下一个巅峰的动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