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8月11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王宗岳太极拳谱完整版,打手歌从陈家沟而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李亦畲《太极拳谱·跋》云: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兼积诸家讲论,并参鄙见。有者甚属寥寥,间有一二者,亦非全本。自宜珍而重之,切勿轻以予人。非私也,知音者少;可予者,其人更不多也,慎之慎之!光绪辛巳中秋念三日。亦畬氏书。
吴文翰校注《王宗岳拳谱》
①关于王宗岳的生平,目前尚无定论。武术史家唐豪先生认为《太极拳论》中“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四句,是从《周子全书》里边胡煦的“阴阳不相离,又有相须相互之妙”两句发挥出来的。胡煦卒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根据胡煦的卒年以及《周子全书》出版时期(乾隆二十二年(1757)出版于江西),确定王宗岳为清范降年间人。近人李紫剑先生认为《太极拳论》中“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两句。在清代名人著作中,先见于袁枚的《随园诗话》,继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灵枢经》条目中,《太极拳论》中这两句话是仿人之作。
李先生还认为“四两拨千斤”这句话见于《荡寇志》小说第八十八回。《荡寇志》最早出版于1853年1857年和1872年连连再版、散布很广,所以《太极拳论》大约作于1853-1880年之间。因此,断定署名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实为武禹襄之作(见李紫剑《〈太极拳论》导读》)。以上资料可供读者参考
②本篇和以下四篇均采自徐震《太极拳谱理董》
③李亦畬于1881年抄赠郝为真的《太极拳谱》.此句无“后”字。
④应是“立如平准”。平准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约公元前369-286年)《南华经》中的《天道》。原文是“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汉初、政府对物价采取的平抑政策,即名“平准”(见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淮书》)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提出“立如平准”,指走架打手都要重心得当,时刻掌握好自身的平衡。若能养成此种功夫,则作势变转,自可稳定便捷,随遇而安
⑤“轻视”,李亦畬抄赠郝为真本做“轻识”“腰际”做“腰隙”。
⑥以上数句,李亦畬抄赠郝为真本,均收入武禹襄《打手要言》中。
以上五篇,即咸丰二年(1852)武澄清于河南舞阳县盐店所得王宗岳拳谱之内容。
王宗岳“太极拳谱”五篇拳论:
一、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二、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捩、肘、靠、进、退、頋、盼、定也。
三、十三势行工歌诀:
十三势总莫轻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癡。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凖,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惜。
四、打手要言: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五、打手歌:
掤捋挤按須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