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9月02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励志历史人物传记(状写大时代的历史真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状写大时代的历史真实
——贾昭衡报告文学集《神秘的巴蜀女将军》序
文/黄国柱
45年前,我与贾昭衡先后从基层部队调入沈阳军区机关。他在前进报社任文艺编辑,我在文化部当干事,同一层楼上办公,宿舍也是门靠门,都热衷业余文艺创作,且同乘一辆大卡车进行过千里野营拉练,是名副其实的战友、朋友加文友。
后来,他调重庆,我去北京。远隔万水千山,各自忙于工作生计,联系断断续续,但他多次来京,我多次去渝,只要有空,都会见面聚谈一番。前几日,他忽然打来电话,谈到《神秘的巴蜀女将军》出版一事,希望我为其作序。有点意外,又很惊喜。遥想当年青春年少,而今均已古稀,岁月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冉冉老矣。
然而,真正的欣喜和感慨,是在读了这部书稿之后:这些年,他居然写了这么多堪称优秀的作品!感慨之余,又生出一丝遗憾,我曾在文学评论编辑的岗位工作过,评论推介文学作品是本分,却没有主动关注,尽些绵薄之力。实事求是地说,昭衡在军队作家的阵列里,当之无愧有一席之地。即便他本人如何地淡泊名利,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川渝自古以来便是神谲而奇妙的所在,山雄水劲,麻辣激越,英才辈出,精彩纷呈。远的不说,单说为共和国的诞生,便贡献了众多的领袖级人物。建国后授衔,十大元帅竟占其四!昭衡出之达县,回归巴渝。他笔下的主人公,除了军旅女作家庞天舒和当年海城地震里的人物,其他清一色是川渝人士。立足本土,选择题材,塑造人物,其实也是一种文学规律。从福克纳、马尔克斯等很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到国内许多富有盛名的大奖获得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富矿采掘地。昭衡的实践,又一次印证了生活与创作的最基本的关系:唯有深深地根植于独特的人文和历史的厚土之中,才能养育出文学的参天大树。
中国有着十分丰富的史传文学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历史人物写作的经典样板。在昭衡的笔下,大时代的历史描述,也是通过聚焦特定的人物来实现的。《神秘的巴蜀女将军》是作者十分看重的一篇,否则也不会选此篇作为书名。这个与赵一曼、罗瑞卿等一起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老革命”胡兰畦,经历了近百年大时代的风尘波澜,命途多舛,饱受磨难。她曾因率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在抗战前线出生入死,获得国民革命军少将军衔,又是共产党资深党员,但两党都曾将她打入另册。她游走于国共两党,奔波在国内国外,尴尬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其可读性和丰富性,超越了许多虚构文学中的历史,更为近代史、革命史平添几多独家珍贵史料。就凭这一点,作者也是功莫大焉。
昭衡选择人物,或是“名人”,或有一定新闻看点,注重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钩深致远,都有相当的典型性。聂力,聂荣臻元帅的独生女,亦可视为川籍元帅后代的代表,幼时饱尝辛酸苦难,性格刚强。通过自己的努力练就 “女承父业”的专业本领,她先后参与或领导了许多重大国防科技项目的完成,为元帅父亲增光添彩。《邓小平的恩师汪云松》,这位前清的官员,是历经了波澜壮阔大时代的革命同路人。除了邓小平,朱德、陈毅、聂荣臻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帮助。建国后受邀担任重庆市文史馆副馆长的他,临终前将价值连城的377件古玩字画无偿捐献给了国家。其远见卓识,坦荡无私,堪称奇士。
亿万富翁樊建川,或许更加鲜明地突显了巴渝精英人物“敢为天下先”的精锐气质。因为作者与这位“牛人”曾同在军队,一个办公室,相处相知多年,了解其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其人看似狷狂,实为格局大,境界高,勇气超人。言常人所不能言,行常人所不能行。留下遗嘱,身故后将全部博物馆交给国家……如此行止,将在巴蜀的古老土地上“青史留名”,几乎是没有悬念的。
就纪实性文学而言,对史实的发现和真实描述,必定是衡量其价值的首要标准。我们比较熟悉《红岩》故事,却不太清楚有35名红岩志士从渣滓洞、白公馆最后的大屠杀中,先后脱险,逃出生天。其残酷惨烈,惊险曲折,让人不忍目睹,又庆幸安慰。其中,两位狱友分别逃难时一把梳子分两截相约重逢的故事,直击心扉,感人至深。在历史事件的宏大叙述中,不乏精彩的细节,是本书值得充分肯定的优长。
不难发现,昭衡骨子里是一个军人。本书三分之二以上篇目,是描写军人的。他们是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勇于战斗,不怕牺牲的英雄军队的成员。《莱茵河畔,那双黑色的眼睛》极具象征意味,张绍祥用自己的行为和形象,诠释了中国军人崇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向蘑菇云挑战》《小女兵干了件漂亮事》用生动真实的细节,讲述主人公无私奉献、群众危难时奋不顾身的故事,展示了这支军队一脉相承的革命英雄主义传统,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
《人类首次成功预报的大地震亲历记》是昭衡作品中为数不多的描写人物群像的。没有完全沿着上述颂扬当代军人的思路继续行进,而是把大地震的预报作为切入口,使作品具有了科学探索的色彩。虽然在其后又有唐山和汶川两次更大规模的地震发生并产生了大量的纪实文学,但依然无法替代和掩盖这篇作品巨大而独特的创新意义。这无疑是作者最好的作品之一。
作为以纪实为主要体裁的创作而言,能为时代提供什么样的思想资源或启示?是对作者的严峻考量。在网络环境中,特别是新冠疫情下,无论对历史还是对当下,处处充斥着争吵和撕裂,纠结和困惑,“真相”和“共识”几乎成为稀缺之物。但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守望,反思与批判。战斗英雄舒积成和重庆作家聂云岚的曲折命运,都与“十年内乱”密不可分。他们的坎坷际遇,无厘头的大起大落,没道理的荒诞跌宕,折射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极左”的荒唐和可恶,令人嘘唏切齿。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不经意间提出了“如何防止这样的灾难不再上演?”的沉重拷问。我想,这就足够了。
行文至此,也许早已超出了一篇短序的承载。是作者引发了我的不吐不快,恰恰是作品成功的一个证明。在我众多的巴蜀战友、朋友和文友中,昭衡是独一无二的。他不那么功利,不紧不慢、持之以恒地走着自己的文学之路。我十分欣赏这种从容不迫的自如,当然也希望他孜孜不倦的身影能有更多的潇洒和自信。这个世界太大,山城重庆只是局部,但她完全可以烛照全国、全球甚至宇宙。这正是文学伟大和奇妙之处。关于真假“大皮球”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私欲的丑恶,道德面对法律的无助,很有深意。中国足球(包括球迷现象)是一个大题目,值得更多的玩味、思考和表现。
真诚地期待昭衡更上层楼,引领我们观赏更大、更远、更美的历史和人生的风景。
(作者曾任解放军报社总编辑、社长,少将军衔,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版报告文学集《神秘的巴蜀女将军》)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