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9月14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广州华商学院官网,打造国内一流民办大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州华商学院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
专题
建校15周年,转设第一年,广州华商学院(原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下称华商学院)正迎来极为关键的新的起点。建校15年以来,广州华商学院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社会知名度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5万多名。与此同时,学校的科研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广州华商学院取得亮眼成绩的秘诀是什么?转设后又将如何发展?近日,笔者走进这所年轻又充满朝气的高校。
创百年名校 育应用人才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华商转设成功的第一年。广州华商学院董事长廖榕就博士指出,华商将乘势而上把握住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紧紧追随深化改革开放的浪潮,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好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祖国打造一所一流的民办大学,是我最大的心愿。”廖榕就博士表示,自建校开始,华商已经走过了15年,这15年都是朝着百年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步步前进的。他希望能够在兴办教育的路上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广州华商学院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是一所财经特色鲜明,涵盖经、管、文、工、艺、教、理、医等多学科的全日制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主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荔枝之乡广州市增城区,校园占地面积一千多亩。
12月的华商校园,学生们年轻的脸庞充满活力,正如这所刚满15周岁的大学一样,俯仰皆是生机。在图书馆一楼的休息区,笔者见到广州华商学院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新滋教授。今年是陈新滋出任该校校长的第三个年头。从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到广州华商学院,陈新滋见证着华商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
在陈新滋看来,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华商学院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的是实实在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上、脚踏实地服务社会的学生,华商学子毕业以后都可成为各行各业独当一面的人才。
谈及加入华商学院的初衷,陈新滋坦言,他个人的兴趣是把研究的结果应用到社会中去。年轻时基础研究的背景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基础研究非常重要,但是不能够停留在基础研究上面,要有一部分人接棒基础研究的成果并将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而华商正是致力于培养后一类人才,基础研究的优势也帮助他更好地在华商践行“最初的梦想”。“我们的社会需要顶尖的科学家,同时需要更多的人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应用的技术。”
在陈新滋眼中,广州华商学院董事长廖榕就博士身上有着教育家的风范,其把华商学院创办为百年名校的办学理念令他感动。陈新滋透露,他并没有在华商退休的打算。“也没必要退休,一定是做到最后一天的。”
着力推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并不是每所高校都可以做到,但在华商,这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以前主要做基础研究,现在做更多的应用的事情。”陈新滋表示,学校很重视研究并注重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也正因为这种平衡,学子们接触老师的机会很多,学校可以兼具应用型学校和研究型学校的优势。
据了解,广州华商学院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师资主要来自国内“985”“211”高校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的优秀教师人才。
学校现有教师1300多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90多人,占比32.79%,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4.72%,其中有海外经历的教师31人。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南粤优秀教师4人。
学校还聘任了一批海内外知名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及讲座教授,聘任了一大批业界精英和“双师型”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导师。2019年11月,学校聘请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法国化学家Jean-Marie Lehn教授为名誉校长。
陈新滋介绍,研究成果孵化是华商学院当前及今后重点发力的工作方向之一——把基础研究引进华商,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应用到社会上,从而将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的分工连接在一起。目前,学校已与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接下来,华商学院将继续大力探索“高校 研究院所 政府 企业 社区”的合作科研模式,加大应用性技术开发、地区公共政策和社区公共服务研究力度,构建共享平台,强化成果转化与资源对接,主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努力建成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特色智库。
陈新滋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必定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与生产基地。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各方人才应该相互合作,而非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他表示,其中华商学子可以在分析、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承担重要的角色。
把实践“搬”到校园
快人一步适应工作
为了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广州华商学院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手把手”把学生在某一领域从未知带到足以胜任社会工作。在华商,学生比较早参与社会实践,等到步入社会时,可以更快适应工作。
学校建立“互联网 会计教学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依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相结合,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
据了解,学校2014年投资逾千万建设经管类学科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组成生产制造公司、渠道公司以及工商、税务、海关、物流等若干个外围机构,学生不出校门即可提前模拟全真工作环境进行实训。目前该平台已成为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孵化基地、实验教学与校内模拟实习基地、实验教学案例生产基地、实习指导师资建设基地,被广东省教育厅纳入省质量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项目。
大传播实验教学平台是基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现代化综合实验教学平台,总投入建设资金近600万元。这一平台为新闻传媒类专业提供先进的实验教学环境,包括有新闻演播综合实验室、录音实验室、摄影实验室、网络资源制作实验室和新媒体研究实验室。
此外,学校还十分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会计学专业与广东管理会计师协会创办协同育人创新实验区;创办国际会计人才培养试验区,培养国际化会计人才;创建金融会计教学实验区,培养既能胜任会计工作,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证券投资和金融分析工作的会计人才;创立中小企业CFO人才培养实验区,培养同时具有会计专业能力和较强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等。
学校还建设有华商梦想空间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具体从培训课程、学历文凭、人力资源、法务及财务、创投资本对接等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
数说华商
广州华商学院遵循“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厚基础、精通识、重实践、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广东中小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学科建设
目前,广州华商学院有9个学院(系),共37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中外联合培养双学位国际班、2个海外创新班、1个双语班,涵盖了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工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23000人。
学校现有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会计学)和重点培育学科(新闻传播学)各一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2019年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2)学科竞赛
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形成了以国家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统筹竞赛为龙头,各级“教指委”、教育学会、行业协会组织的竞赛为辅的学科竞赛体系,同时不断提高经费的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历年以来,该校学子在多个重量级赛项中均取得优异赛绩。
(3)科学科研
近五年来,该校教师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研项目36项。纵、横向课题及校级课题152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1057.8万元。公开发表论文735 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4篇),主编、参编教材和专著60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9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
(4)学生就业
十五年来,华商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5万多人。毕业生主要在财经、金融、商贸、管理、语言、外事等领域就业。近三年就业率都在全省民办本科院校前列,尤其是201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7.39%,高出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2.81%(其中高出全省本科院校平均就业率3.95%)。
国际交流与合作
华商学院从成立之初就提倡国际化办学理念,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国际教育本土化,本土教育国际化”的指导方针,推动各项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创新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学校更加重视教育教学国际化发展。学校与多家境外高校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举办国际化活动,拓宽其国际化视野。现已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等多所国外知名大学共同创办“3 1”“2 2”等办学模式。近年来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华商纪事
2005年,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创办
2006年,经教育部批复同意试办独立学院
2011年,被批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3年,通过教育厅独立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
2020年,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转设成为独立设置的本科学校,更名为广州华商学院
文/王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