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8月30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靖难时期这六位名将的结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45集历史电视剧《山河月明》,最终在前两天的星期五迎来了尾声。
《山河月明》海报
相信看过它的朋友们都知道,该剧遭遇了大量的剪辑删减,导致前后剧情的衔接问题很大,并兼有不尊重史实的蒙古“白月光女”的多余戏份,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让人大失所望。
但对于笔者个人而言,该剧还是略有亮点。
其中一个亮点,是朱元璋的皇太子朱标——经过何晟铭老师的倾情演绎,一个仁慈敦厚、果敢自信的太子形象在荧幕上活灵活现,也弥补了朱标在历史上相对模糊的记忆。
持重有谋的懿文太子朱标
而另一个亮点,则是靖难之役时的戏份,这一时段的剧情相比之前要更加连贯,不仅场面宏大,而且对靖难名将的着墨也比同类题材的影视剧要多。
在朱棣这边的阵营里,最先出场的靖难名将是张玉,他最开始的身份是北元的枢密院知院(符合真实历史),后来投效朱棣麾下,并随后者在靖难之役中鞠躬尽瘁,最终在东昌之战中为救朱棣而不屈身死,他牺牲的镜头可以说是十分让人血脉喷张。
张玉不屈身死
反观建文帝这一边的人物,剧中则对铁铉着墨颇多,他最初登场时是姚广孝的徒弟,随即与青年朱棣产生了不少交集,后面又参与了皇太孙立储,最终与朱棣交恶。(全属演绎情节)
靖难之役爆发后,他站在了朝廷这一边,并以山东布政使的身份在济南重挫朱棣,让后者结结实实地吃到了自起兵以来的第一大败仗。战争结束后,铁铉不屈身死,而在真实的历史中,他的死是更加惨烈的磔刑。
剧中铁铉请求朱棣赐死的镜头
该剧结尾时,除了张玉、铁铉以外,仅对陈亨、丘福、徐辉祖这些名将的结局有所交代,但不知道是因为剪辑删减太多的原因,还是因为剧情已不再需要。像盛庸、朱能这些名将的结局大都未能提及。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列举一下:
盛庸在剧中登场时的形象是北元降将,并做出过出卖张玉的苟且行为。
实际上,这一段并不符合历史真实,因为盛庸在洪武年间就已做到了都指挥使,吃的完全是大明皇粮。
“盛庸,不知何许人。洪武中,累官至都指挥。”
——《明史•盛庸传》
济南之战开始后,盛庸同铁铉一道拦击燕军。他巧妙总结了燕军的作战思路,使朱棣尝到了第一次败绩,随后在东昌之战中又让朱棣痛失爱将张玉,使后者消极了一段时间。
东昌之战后,盛庸的事迹便再未交待。实际上他还曾在夹河之战中大破燕军,并斩杀朱棣爱将谭渊,威赫一时。无奈燕军一路避实击虚,越战越勇,盛庸苦战不敌,只好退守南京,最终在南京城陷后率余部投降。
永乐元年(1403),盛庸辞官归隐,却无奈被人诬告而情绪低落,不久自杀,一代名将也就此陨落。
历史上的朱能比朱棣小了整整十岁,他是通过承袭父职而效力于朱棣帐下,也是燕王藩邸中年龄最小的将领。
而在该剧中,朱能摇身一变,反倒成了朱棣微服从军时的好大哥,也是引来了不少吐槽。
在朱棣身边的日子里,朱能任劳任怨,逐渐成为了前者的心腹猛将。靖难起兵时,他与张武、张玉等人也是对朱棣竭尽辅佐之能事。
当剧集进入到张玉在东昌之战中深陷包围时,出现了这样一幕:朱能拼死拦下想要回身救援的朱棣,并晓之以情。这一幕也让人十分动容。
靖难之役结束以后,朱能受封为成国公,余下事迹再未展现。他的最终结局是在南征安南的路途中染病而亡,年仅37岁。朱棣特意为他辍朝五日,并追封他为东平王。
“永乐四年七月诏能佩征夷将军印,由广西、云南分道讨安南,帝亲送之龙江。十月行次龙州,卒于军。年三十七。能于诸将中年最少,善战。”
——《明史•朱能传》
相较于丘福、张玉、谭渊这些靖难起兵的手足兄弟,英年早逝的朱能比起他们居然还算善终,这也算是十分吊诡了。
历史上的张武是军户出身,因为勇猛豁达,他不仅做到了燕山右护卫百户,而且也收获了朱棣的青睐。
但在该剧中登场时,张武的身份就成了凤阳的屯田百户。因朱棣要调查勋贵贪腐案,他被顶掉了职位,从而对前者暗生嫌隙。好在误解很快消除,他便从此追效在朱棣左右。
靖难战争爆发后,张武紧跟在朱棣身后,并随军相继攻克了蓟州、雄县、鄚州。又在真定之战中大败老将耿炳文,累功卓著。
尤其是攻取雄县之战,剧中对张武有过一段特殊刻画。只见张武带领一众敢死队士兵,趁南军守将喝酒松懈之机,用钩绳夺城而入。这一段镜头充分展现了张武果敢自信的一面。
“成祖即位,论功封成阳侯,禄千五百石,位次朱能下。”
——《明史•张武传》
朱棣夺位登基后,张武的事迹同样没了下文。事实上他在靖难成功的短短一年后便病逝了,身后被朱棣追封为潞国公,谥号“忠毅”。
张武的一生,就同后来的美国名将巴顿一样,在完成战场上的使命之后,静静地谢幕了。
朱能承袭父职,张武做到百户,他们的战友谭渊则是承袭父职的副千户。
历史上的谭渊在靖难之前的事迹鲜有记录,不过在电视剧里,他被描述得不少。
在剧中他的身份是锦衣卫指挥使,不但跟在朱棣身边鞍前马后,而且在查抄一众不法勋贵的时候极富智谋,可谓忠心耿耿、兢兢业业。
靖难之役时,谭渊随燕军参与了攻破九门、夺取雄县的战争,又在鄚州南部的月漾桥大破建文军队,最终官升至都指挥同知。
靖难战争的戏份在电视剧中可谓举足轻重,包括对郑村坝之战、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东昌之战、灵壁之战等等都有着充分的着墨。但对于发生在东昌之战以后的夹河之战,剧中则无一描绘,谭渊正是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
东昌之战大败后,朱棣深以为耻,继续发兵进击,与南军爆发了夹河之战,此时对方的总指挥仍是盛庸。后者将战阵排列得相当齐整,使燕军屡屡受挫。
眼见战事紧张,谭渊的急性子上来了,他纵马率领一众士兵横冲南军大营,不料马失前蹄,他在糊里糊涂中就被敌军斩杀了。
此时,距离靖难胜利仅有一年时间。朱棣登基后,谭渊被追封为崇安侯,谥号“壮节”。
作为南军方面的绝对大佬,平安在该剧中登场较晚,直到北平之战开始以前才出现在观众视野。
在剧中他的出场身份是济宁卫指挥佥事,这是符合史实的。因为他也是继承父职的后起之秀,他父亲在世时还是明太祖的养子。
历史上的平安一直是个让朱棣无比头疼的存在,他不仅在济南、夹河、淝河等几场战役中重挫朱棣兵锋,还屡斩燕军将领,可以说是建文帝在前线最踏实的依靠。
尽管平安在战场上并不掉链子,但无奈事不由人,一切仿佛都是天命。燕军南下进逼平安驻扎的灵璧时,发射了三炮进军的号令,由于此令与南军一方出发的号令一致,竟导致南军士兵争相奔往营门,形势瞬间大乱。燕军乘此时机,发起了进攻,南军大败。这段情节在该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还原。
不过在该段演完以后,平安的戏份随即结束了。历史上的平安正是在灵璧之战结束以后成为了朱棣的俘虏,旋即被后者赦免了死罪,最终被押往北平。
朱棣即位后,平安一度被升任要职,结果才过7年他就自杀了,原因竟是朱棣在巡视北平时不经意的一句话:
“平安还在世吗?”
“永乐七年三月,帝巡北京。将至,览章奏见安名,谓左右曰:平保儿尚在耶?安闻之,遂自杀。命以指挥使禄给其子。”
——《明史•平安传》
六年以后,素有“明初第一才子”之称的解缙,也是因为同一句话而被杀。
如果不打上人物标注,这剧里的耿炳文只会让我联想到刘伯温。虽然郑晓宁老师已演出了一位武将的庄严肃杀之气,但看着还是非常让人跳戏的。
在最开始的剧情中,耿炳文被拍成了与少年朱棣格格不入的反派。尽管这个桥段与史实不搭,但耿炳文确实是朱棣在战场上最重要的对手之一。
朱棣靖难南下时,65岁的耿炳文被建文帝委任为北伐军主帅,与燕军交锋,两军最终在河北真定遭遇。
耿炳文刚在真定扎营,就遭到了燕军偷袭,损失惨重,甚至连前来增援的偏将潘忠、杨松也遇伏被俘,几场战斗下来可谓败绩连连。不过他也是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转而选择了坚城固守。由于耿炳文本身就以善守而见长,朱棣在前方和南兵僵持三天后就撤兵了。
谁知局势刚有好转,建文帝反倒给朱棣送上大礼,他居然派出了能力低下的李景隆来取代耿炳文,最终导致了前方战事功败垂成。
关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该剧中也有非常详尽的反映。在拍摄向李景隆交接军权的画面时,剧中给到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耿炳文一个劲地摇头叹息,仿佛已预知一切。
这是耿炳文的最后一个画面。在离开战场的4年后,也就是永乐元年(1403),他遭受了刑部尚书和都御史的双重弹劾,自杀身亡,连他的几个儿子也遭牵连被诛。直到南明弘光元年(1645),他才被追赠兴国公,谥号“武愍”。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皆出自电视剧《山河月明》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