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 > 正文

四知先生杨震是东汉名臣(四知村东汉太尉杨震

华夏看点网07月20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四知先生杨震是东汉名臣(四知村东汉太尉杨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四知村,潼关县秦东镇渭河岸边一个小山村,风景秀丽,民风淳朴。村里鸡鸣狗吠,青砖粉黛,一汤渭水村前缓缓流过,不远处万顷湿地相连,千亩荷塘立污泥而不染竞相开放,静听雨落,谁在远处吹笛?吹得悠扬如意,轻轻荡漾着一池荷花。蓝天白云之下,侯鸟掠过,绿树芳草,村道上猪哼狗吠牛吃草,锅碗瓢勺炊烟袅袅,静卧关中平原一偶,一幅古朴无华的乡村立体画徐徐展现。

人在画里走,画在人的四周晕染,村口迎面矗立高大的白色牌坊挡住去路。高耸蓝天之下的牌坊高悬“四知坊”在蓝天白云下极具古风汉韵,一幅楹联“千古潼关清风明月廉声远,万寻华岳剑影莲峰正气高”,镌刻在牌坊两边方形石柱上,显得与一般村落的不同。在青砖铺陈的广场在汉风古村里行走,两层三开间的正门,青砖砌墙,白灰勾缝,树木本色常见门窗清素雅致。“一座雄关踞河岳汤池铁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节梅风”的楹联格外惹眼。步入四知堂正厅,前排六根方柱,后排四根圆柱,门前一尊身着汉袍的先生雕像,汉服宽敞,白发苍髯,双目炯炯,手持书卷,器宇轩昂。一派汉朝古朴之风,这些是和东汉时期扬名天下的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关西夫子”,古圣先贤——东汉太尉杨震。

杨震(约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潼关县)人。自幼勤奋好学,熟读圣贤书,是名震当地的大才子。杨震关切教育,二十岁以后,自费开设学堂,传道授业,秉持有教无类、不论贫富,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因而被人们尊称“关西夫子”。

《后汉书》记载,大将军邓骘闻杨震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遂以“四知”先生行天下。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震四知”,也说“暮夜却金”,而杨震由此被后人尊称为“四知太守”。各地有关杨震的风物,也多以“四知”命名。荆州昌邑县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杨震拒金的廉行,后来特地在他辞金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四知庙”,又称“四知台”或“辞金台”。在潼关县秦东镇渭河岸边杨震故里的村庄由此改名为四知村。

杨震出身名门,八世祖杨喜,在汉高祖刘邦时因诛杀项羽有功,被封为“赤泉侯”;高祖杨敞,汉昭帝刘弗陵时为丞相,因功被封安平侯;父亲杨宝因对欧阳生的《今文尚书》有独到见解而成为当时名儒。杨震“常客居于湖(即弘农郡湖县,隋改阌乡县,今河南省灵宝市豫灵镇)”,在此教书授徒数十年,从学者如市。杨震教授的学生,英贤甚多,其中不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如虞放(汉桓帝时司空)、陈翼就出自杨震门下。

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历史上广为流传的就是他“四知拒金”的故事现在读来依然震耳发聩。杨震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杨震门下)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特备黄金十斤,趁深夜无人之机,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斥责王密。

王密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携金而来,你知道;赠金与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天地可知,你我可知,何为不知,成为各朝为官者的座右铭,既然天地都知,何不清廉为民,一心为政,濯清涟而不妖呢。

后来,杨震官至司徒太尉。汉安帝刘祜时,他树大招风因得罪宦官而被诬陷罢官,汉安帝下诏遣送杨震回归故里。现在看来仍有教诲意义,东汉社会盛行人情黑金,礼尚往来之风,一生清廉的杨震凭借一己之力改变官场陋习,勉为其难,何况在官宦勾结的封建社会。

一生出污泥而不染的杨震接诏后,悲愤返乡,在途经洛阳城西几阳亭时,慷慨悲愤地对儿子和门人说:“死是人不可避免的寻常之事。我蒙圣上恩典,官居太尉,今生已经满足了。所痛恨的是官场恶习没能诛杀,奸邪之人祸乱朝纲而未能匡正,我还有什么脸面苟活于人世。我死之后,以杂木做棺板,以粗布做寿衣,既不要送我回归祖茔,也不要立祠祭祀。”说完,服饮毒酒而亡。一心为国,为江山社稷,只能以死明鉴,以身殉国昭示后人,清廉大儒形象刀刻斧凿立于传说之中。

杨震一生清廉为民,冤案终得昭雪。永建元年(125年),汉顺帝刘保即位,樊丰、周广等被诛,杨震的门生虞放、陈翼等人上书汉顺帝,为杨震洗怨。此时,上至朝廷官吏,下到平民百姓,一致称赞杨震正直忠烈,于是,汉顺帝下诏任命杨震的两个儿子为郎官,赠钱百万,并以隆重的礼仪礼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改葬这天,相传有一大鸟,高一丈多,在杨震的墓地俯仰悲鸣,泪流湿地。弘农郡守将这一情况连同其他灾异现象上报朝廷。汉顺帝感悟到杨震的冤屈,于是下诏为杨震平反说:杨震正直刚烈,尽心尽力辅佐朝廷,但因小人构陷蒙冤而死,以致上天降威,灾害频发。我不能察其中冤情,真是昏庸之至。山岳崩塌,栋梁折断,令人不胜唏嘘惋惜。

廉洁乃为政之本,勤政乃公仆之木。历史上,众多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都曾拜谒过杨震墓,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巡游潼关时曾来祭拜,亲自撰文以祭。仆射房玄龄也进曰:“可谓虽死犹生,没而不朽。”诗仙李白在《送杨燕之东鲁》诗中写道:“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赞说:“行矣慎所游,恶草能败兰。”清光绪二十七年,慈禧太后经过,感其忠廉,也曾下辇致祭。千百年来,历代政府、官民合作,不遗余力地修复杨震公祠,表达了后人对杨震精神的尊重和推崇,把弘扬杨震精神作为启迪官员、教化民众的活教材。如今,四知村、四知街、四知公园、四知学校、四知廉政文化节……在杨震故里开展,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寄托对杨震这位古代清廉官员的缅怀与敬重,杨震公祠已成为陕西省廉政教育基地。

1959年陕西省博物馆组织发掘,出土的西汉陶磨坊、羊圈,东汉陶望楼、孔雀灯等文物,均藏于陕西省博物馆中。“关西夫子杨公墓”碑石,存置于潼关县文化馆,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杨震墓仅残存土冢一座。本世纪初,潼关县政府重修杨震墓祠,墓祠占地175亩,由祠前区,祠院区、墓园区、潼园区四部分组成,内有四知堂、潼亭、杨震雕塑、无知轩、积善桥、不讳亭等。园区内主要以实物史料介绍杨震的生平和史绩,并以大量文字、图片、多媒体介绍历史勤廉人物,其主题是廉政教育,为游人提供凭吊缅怀杨震的场所,教育后人学习杨震为官清廉的品德,弘扬勤廉精神,鞭挞腐败污吏。

翻阅杨震后裔的人生轨迹,他的子孙们恪守“清白传家”“四知家风”作为祖训,以“杨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海内外各地。如浙江、福建、广东、河南、重庆,甚至在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有杨氏后人为纪念杨震所建的祠堂,杨震精神早已超越了国界。因此,杨震被公认为是杨氏家族的发脉始祖,有“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满天下”之说。

先生的祠堂坐落在四知村东面,先生的灵魂沉安放在出生的地方,先生静卧福地,俯瞰华夏土地。山水险峻天成,雄关古城虎踞,秦晋豫三省相交,鸡鸣听三县,犬吠惊四乡,一弯大河滋润着先生仁义清廉。四知村沿袭至今,是对古代先贤清廉传家尊崇礼赞,也给后来为官之人一种提醒。

傲骨何输千古玉,清心不惧九秋霜。

昨日夜,观看由陕西省纪委、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指导策划,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排的新编秦腔历史廉政剧《关西夫子》,用大秦之腔传颂杨震廉政故事,看起来那么妥帖。一本大戏聚焦廉洁从政,儒子救国让人发醒。 夫子走出学堂救灾民于水火之中,廉洁从政“四知拒金”可见秦人对大儒的尊崇与怀念。 夫子之儒,在于固守清廉信条。 古有三秦大儒清廉为政传佳话,今有廉政《关西夫子》之秦腔传唱,实在难得。好在杨震在故里教书育人,桃李天下,“金投暮夜”“四知金”震耳发聩故事流传至今已经足够。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