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8月12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车险业务量排行榜,深度解析车险市场份额之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丨三藏
-4.53%,
2021年,车险之全年保费增速。
这也是国内车险复业以来,首度保费负增长,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之前,我们在《预览车险2022:盘点十大热点话题,读懂车险九变》一文中,从行业基本面归纳总结了2021年车险“九大变化”。这一期我们将基于全年数据,和各大财险公司车险表现,描绘市场格局之变,捕捉战术演进:
即“巨变”当下,车险细微处,正在发生着哪些改变?困顿当下,市场经营主体,又在磨砺着哪些生存之道?负增长之下,车险市场又暗藏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2021年的车险市场,全行业保费增速为-4.53%,车险行业四十年来正增长的态势,就此终结。
但是逐月来看,车险保费增速走势,依然优美地画出了一条“N字线”,这让车险在2022年回归正增速,有了期待。
这种走势,也更突显了2021年“车险负增长”的“独特性”与“重要性”,甚至对于我国整个车险发展史来说,这恐怕都将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
因为车险负增长之下所表现出的市场格局变化,恰是最能反映出车险改革策略对于车险市场的影响作用性的。总结其规律,有助于我们在未来不断去“修正”和“完善”车险改革的做法,更好地推动车险市场发展稳步向前。
但其更意味着,负增长下的“掉队者”,已经出现。
从2021年的车险市场数据来看,在保险主体范围内,车险改革最大的受益群体,非小公司莫属。
事实上,车险综改从实施一开始,市场就给予了中小公司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一方面在政策上,鼓励中小保险公司创新车险产品,并通过费率报备与行业自律,在自主定价系数与手续费比例上给予中小公司相较于大公司更宽松的实施条件。
这使得小公司在车险综改初期,即在车险保费价格和渠道费用上占据明显优势。这也是小公司车险增速在12月前始终领跑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行业通过对头部公司实行“靶向检查”和“贴身监管”,杜绝头部公司带头扰乱市场,变相给予中小公司发展的良机,这表现在大公司在三季度前,车险增速始终被中小公司压制。
一定程度上讲,在2021年行业负增长的情况下,小公司是迎来了一次车险规模“弯道超车”的机会的,并有条件实现与对标竞争对手的“争先进位”的。
而在车险综改实施之前,就被行业普遍预测的:车险市场的集中度会随着车险改革的逐步推进,愈发向头部公司集中。
这种借鉴国际市场车险改革的经验所做出的预判,结果成真。
再看两组数据:
截至2021年底,“老三家”所代表的大公司,在下半年猛发力后来居上。虽然其车险保费最终也表现为负增长,但负增幅度却是远小于中小公司的-3.78%;
中型公司(排名4-10)这一数据为-6.87%,小公司则为-4.43%。
表现在市场份额上,大公司的车险市场份额相较去年同比还提升了0.53%个百分点。
故而这个市场中“掉队”的,俨然就是中型公司。
没能抓住行业鼓励中小公司发展的“红利期”,却陷入了一种“前有狼、后有虎”的境地,这是车险改革带来的最直观的格局改变。
若再考虑到中型公司那并不占优势的综合成本率:盈不了利,还亏不起。
我们有理由判断,未来车险改革的走向,将会向“两极化”进一步演变。
而中型公司,或才是车险改革的“牺牲品”。
这或许是一个笑话。
盘点全年车型,可以发现2021年车险行业的热点话题——商用车被“花式拒保”,方才是保费增速最快的车型。
联想过去一年,每隔几个月,市场中总会冒出的某某地区保险公司集体拒保商用车的声音。随后,即引起一片“争论”,倒逼监管出面解决。
然而从数据看,商用车并非想象中那样不入保险公司“法眼”,甚至这类业务很可能还是保险公司的“香饽饽”。
因为引领2021年车险市场保费增速的,恰是货车、特种车和营业客车业务。
事实上,商用车的市场费用低、自主定价系数高,保一辆商用车的保费,相当于保十辆私家车,这是不少公司愿意去尝试的原因。
从数据也可见,国任、安诚、恒邦、燕赵等公司,商用车的增速均超过了两位数。
甚至有些公司,借助商用车的业务,实现公司车险规模排名的“争先进位”。
所以,在车险行业还在讨论车险改革未来是要坚持走“精细化”之路,还是转向“民生化”之路的问题时,早有公司给出了答案:
既要走精细化,又要走民生化,因为核心,走的是差异化。
在行业不看好“剩余市场”的大环境下,通过抓好商用车的风险管控,做好商用车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干预,整合商用车上下游的生态链,降低维修赔付成本。
这也是走差异化竞争道路,构建公司在“剩余市场”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同样表明综改后的车险经营思路,不完全是靠“定价”取胜的:
定价在综改后固然变得很重要,但定价也只是车险流程中的一环,并不是定价给出了“拒保”的条件,这类业务就一定不能保。
整合生态链,建立起公司在某一类业务领域的壁垒优势,或才是车险改革后,另一条可行的路径。
不可否认,综改之后的车险市场,“去中介化”趋势非常明显。
数据显示,业务规模占比最大的车险中介类渠道,车险保费全部负增长。
可见,其中个人代理渠道,车险保费增速为-2.1%;车险专业代理渠道,车险保费增速为-3.4%;兼业代理渠道,车险保费增速为-14%;经纪渠道,车险保费增速为-8.7%,近乎全线沦陷。
反观几年颇有颓势的传统直销和坐席销售为主的电网销渠道,在整个行业负增长的背景下,则迎来了一波较快地发展。
其中传统直销车险保费增速为26.2%,传统直销车险保费增速为0.4%。
然而,这组数据的背后,又并非完全如数据表现的那样“去中介化”。
通过与市场中的一些保险公司就渠道归属问题进行深度交流,挂渠道出单的问题依然严重。
因为不少保险公司的业务政策与定价规则,是按渠道划分的;将业务放在公司鼓励发展的渠道,就能拿到更有竞争力的政策。
一个可以推敲的情形,2021年行业大力推出新条款的新能源车,究竟是什么样的销售模式?是哪类渠道在保?
或许,由于新能源车的厂家直销的特性,一些造车新势力并没有拿到专兼业代理牌照,加之新能源车渠道索要的“费用”并不高,甚至许多都是0费用,费用出口也并不一定要通过中介牌照,于是挂渠道投保,也就随之而来。
另一个存在悖论的,是车险直销渠道发展的火热,又与整个行业车险销售人力大减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而,一方面是新车的销售逐渐向主机厂集中,车险从根本上看,并没有真正脱离以“车生态”为场景的投保模式,去中介化只是形式上的“去中介化”;
另一方面是车险行业大批量销售人员的洗牌,离开后把业务留给了公司,人均产能被动提升,并非真正迎来了公司直销团队的大发展。
是故,用“去人头化”形容车险市场,更为贴切。
2021年临近收官,车险保费涨价的声音一度高涨,相当部分消费者表示,自己的车险保费比去年“贵”了不少。
从数据结果来看,大体如此。
以12月单月非营业客车商业险的车均保费来看,湖南、安徽、青岛、湖北、山西、北京、河北等地,车均保费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了10%。
但是,也有西藏、黑龙江、青海、贵州、甘肃、宁夏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车均保费价格是同比出现下降的。
这说明车均保费的变化,与地域性有很大关系。且通过各地区的细分数据可以看到,变化差异与市场头部主体的默契程度有关。
比如上述车均保费涨幅较大的几个地区,表现为老三家的车均保费涨幅均比较明显,且幅度接近。
而车均保费下降的地区,则出现了老三家幅度变化并不完全同向的局面。
由此也反映出,本轮车险保费的涨价,取决于头部公司所达成的共识。
数据,是检验市场声音真伪的最好办法。
但有时,数据也会“说谎”。
究竟哪种数据对车险发展更具有价值?哪些数据需要被排除“干扰”?哪些数据才是车险构建专业壁垒所需要的“差异化”?
2022年,今日保推出车险聚谈会系列,同时为配合国家防疫要求,将原定于线下召开的第一期新能源车险聚谈会,移至线上平台直播分享。
1月26日晚8点-9点,我们邀请到中国保险行业领先的数据与分析专家精励联讯,站在数据角度,谈一谈新能源车险该怎么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