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手机 > 正文

梅兰芳的婚姻及子女简介(三任妻子却没能和真爱在一起)

华夏看点网08月29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梅兰芳的婚姻及子女简介,三任妻子却没能和真爱在一起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案|33号调查员

编辑|33号调查员

在戏剧的历史上,他把京剧开拓创新,把中华文化带给世界。

在包办婚姻的背景下,他是时代的牺牲者。

九子五夭折,没能和挚爱在一起,但最终时间证明了一切。

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

祖父梅巧玲位列“同光十三绝”,是清末名旦;父亲梅竹芬也曾是盛极一时的名旦;伯父梅雨田,武场文场、胡琴月琴样样精通,有“六场通透”的美誉。

然而生于梨园世家的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

梅兰芳长相过于平凡,一张胖嘟嘟的脸,细长的眼睛,厚厚的嘴唇,宽阔的脑门,表情经常木然,下垂的眼皮更是不讨喜。

1899年,梅兰芳进入私塾开始读书,在父母双亡后,由当京剧琴师的伯父梅雨田抚养。

八岁时,师从他祖父的挚友吴菱仙,学的是《三娘教子》一类的老段子。

即使不被看好但梅兰芳也异常地努力。

清晨5点起床跟随老师遛弯吊嗓、练身段、学唱腔,晚上还要背戏文,时间被填得满满当当。

好在吴先生十分开明,从不打骂,而是耐心引导。

“有时候我倦了,嘴里哼着,眼睛却不听指挥,慢慢闭拢来,想要打盹儿,他总是轻轻推我一下,我立刻如梦方醒,挣扎精神,继续学习。”

两年后在北京前门广和楼首度登台,矮小的梅兰芳被师傅抱上了舞台。

十三岁时,梅兰芳搭班“喜连成班”演出,并被班主任叶春善收为徒弟。

他刻苦演戏,并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看不同行当、不同好角的戏,用心揣摩、分析。

久而久之,“一招一式、一哭一笑都能信手拈来”

这个肯下功夫的年轻人终于在10年后崭露头角了。

1911年,《玉堂春》的首演让梅兰芳迅速跻身京城名角。

民国初年,梅兰芳率先剪掉辫子投向新思潮,女人们也可以出门到戏院看戏,梅兰芳出众的旦角也受到强烈追捧。

1913年,梅兰芳来到上海,他听取著名剧作家齐如山的意见,在《穆柯寨》中扮演的穆桂英一改往日抱着肚子唱的端庄形象,这让上海人惊呆了。

也是这一年,梅兰芳以一出《穆柯寨》在上海打响第一炮,获“寰球第一青衣”的美誉。

上海归来后,梅兰芳和智囊团在北京的家里改编新戏,他排演了《孽海波澜》,这是他的第一部时装新戏,观众反响强烈。

为了让戏剧表现效果更好,梅兰芳向多方面求学。

他还主动向昆曲艺人拜师学习把优美的动作加入到京剧中。

为了能让舞台灯光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梅兰芳曾向王萝白学习绘画。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改革之后,梅兰芳把京剧带出了国门。

1919年5月,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梅兰芳带着自己的新戏前往日本,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引起了强烈的轰动。

1920年,第一次拍摄无声电影《春香闹学》

1922年,梅兰芳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后又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后来梅兰芳在京剧上创新性地添加了二胡,使音乐更加丰富。

1924年5月,在北京的寓所里梅兰芳接待了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演出后泰戈尔用孟加拉文题诗一首,又亲自译成英文送给梅兰芳。

梅兰芳在戏曲上的努力和成就是世人可见的。

1927年,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首。

1930年,梅兰芳前往美国,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团队精心准备把演出服饰道具乐器全部画出来,约两千多幅并辅以中、英、德文,京剧曲谱也翻译成五线谱。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寇的铁蹄踏破了祖国大好河山,义愤填膺的梅兰芳排演《抗金兵》《生死恨》以鼓舞士气。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1958年梅兰芳将豫剧《挂帅》改编成京剧《穆桂英挂帅》,除了保留这两句台词外,其余重新编写。

1959年5月,为给新中国成立10周年献礼,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在北京人民剧院演出,一连数场,场场爆满。

通过梅兰芳对戏曲的探索,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

是我国戏剧的代表人物,将京剧带向世界的大师。

在享誉世界的梅大师背后,曾有过三个令他左右为难的妻子。

“大家闺秀,富有见识”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王明华。

1910年,16岁的梅兰芳与出身于京剧世家的王明华,在父母的包办下结婚。

王明华精明能干,富有见识,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丈夫,还以她特有的细腻眼光帮助梅兰芳改进妆容,设计发型和改善服装。

婚后夫妻和睦,育有一子一女,王明华为专心辅助丈夫的事业,竟然做了绝育手术。

然而好景不长。

正当梅兰芳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儿女双双感染荨麻疹不幸夭折。

悲痛过后,梅兰芳失去了孩子,妻子又做了绝育手术,梅家岂不是后继无人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梅兰芳还要“兼祧两房”,不仅要为本家还要给伯父家续香火。

他决定再娶一妻延续香火,知书达理的王明华也很赞同丈夫的想法。

“长得不错,唱得不错,能生孩子”是他的第二任妻子,福芝芳。

1920年,梅兰芳遇到了15岁的福芝芳。

回到家和妻子商量之后,王明华自然不忍心丈夫后继无人,就同意了,婚后也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

十六岁的福芝芳进入梅家之前在天桥上唱戏,人称“天桥梅兰芳”。

福芝芳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本来家里人不同意这门婚事,但得知王明华没有了生育能力,如果嫁过去能生个孩子,没人敢小瞧她。

福芝芳嫁给了梅兰芳后就歇戏侍夫,她也没让梅家失望,婚后一口气生了九个孩子,算是梅家的大功臣。

但九个孩子中有五个孩子不幸夭折,只有四个长大成人,梅葆琛、梅葆珍、梅葆玥、梅葆玖。

而四个孩子中,梅葆玖是唯一继承梅派艺术的传人,也是梅兰芳仅有的一个学戏的儿子。

这段婚姻和所有旧式婚姻一样,几乎没有爱情的因素可言,婚姻刚开始更多的是价值交换罢了。

有了孩子之后,逐渐强势起来的福芝芳彻底赢了王明华。

这一切都击打着王明华的心。

王明华在梅家深感自己的卑微,于是以染上肺结核为由离开梅家,到天津疗养了。

病弱的王明华,无论是在哪个方面都没有办法再帮助梅兰芳。

而福芝芳则恰恰相反,年轻气盛身体还很好,最终在家里获得了地位。

就在福芝芳正得意之时,一个女人的出现让梅兰芳彻底沦陷了。

“才貌无双,敢爱敢恨”是他的第三任妻子,孟小冬。

在梅兰芳31岁那年,他与19岁的孟小冬相识,他们只是匆匆一瞥,便心中生爱意荡漾。

后来两人合作《游龙戏凤》,孟小冬更是对梅兰芳芳心暗许。

梅兰芳也对这个长相出众,才华横溢的“女老生”动了心。

一个是四大名旦之首,一个是众人仰望的“冬皇”,他们两个人也由戏中的合作延伸到台下相恋,成了一段梨园佳话。

虽然梅党也非常支持他们,但梅兰芳怕强势的福芝芳不同意,心里有些犹豫。

齐如山便建议他在梅府外再买一座宅子,偷偷把孟小冬迎进门,到时木已成舟,福芝芳也只能接受。

可福芝芳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软弱。

1921年初,梅兰芳在外买了一处住所,和孟小冬举行了隆重又低调的婚礼。

梅兰芳承诺孟小冬嫁过来的地位和福芝芳一样大。

当时,王明华久居天津,福芝芳对此事还一无所知。

可终究还是纸包不住火。

结婚后,孟小冬不再演戏,即使两人怎样低调,还是逃不过记者的魔爪。

几个月后,《北洋画报》报道梅兰芳和孟小冬疑似结婚,引发了社会热议。

虽然在梅党的操控下风波得以平息,但女人的直觉让福芝芳揪出了真相。

虽然福芝芳费尽心机将孟小冬赶出梅兰芳的生活,可这也没能阻止梅兰芳对孟小冬的爱。

直到1930年,梅兰芳要带孟小冬赴美演出,为阻止孟小冬随行,怀孕3月的福芳芝吃泻药,故意流产。

这让梅兰芳不得不照顾福芝芳。

在福芝芳无数次的算计之下,梅兰芳选择了妥协,而孟小冬也终于作出了最后的决定。

被称为“东皇”的孟小冬有自己的骄傲,她不可能为了一个男人而在梅府做卑微的小女人。

孟小冬主动向梅兰芳提出了分手,而且给梅兰芳留下“我孟小冬以后要么不唱戏,要唱戏一定不比你差,要么不嫁人,要嫁也不比你差。”

多年后她嫁给了杜月笙。

孟小冬成为梅兰芳心中永远的白月光,可福芝芳也用她的深情、体贴和理解俘获了梅兰芳的心。

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多次拒绝为日本人演出,为了躲避日本人,曾跑到香港住过几年。

那段时间,福芝芳一个人在家打点家务,照顾孩子,她也曾怕过,但是为了丈夫的名声,她只得强撑着,甚至还生出面部抽搐的病根。

1942年夏天,梅兰芳从香港返回上海,看着面部神经抽搐不已的福芝芳,愧疚得泪流满面,这个曾经让他恨过也痛过的女人,是这样无私地爱着自己,他还能再奢求什么呢。

因为梅兰芳不屈服于日本人,他的银行账户被冻结,之后的日子越发困难,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再复出。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去世,临死前拉着福芝芳的手,说自己不想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面对福芝芳的疑问,他回答:“我要是葬在那,你死后得多孤单啊”,福芝芳泪水打湿了衣襟。

按照梅兰芳的意愿,他被葬入了万花山,福芝芳辞世后,葬在了丈夫的旁边。

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就像福芝芳自己所说:“梅郎事业如山的背后,我不过是一株小草”。

福芝芳用女人特有的魄力和主见捍卫了自己的婚姻,也用女人的操守为梅兰芳料理好了家务事,支持和成就了自己的丈夫;

梅兰芳在我国戏剧史上永远留下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梅派”,将戏剧带向世界。

创造了永远的经典,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旧社会的背景下,梅兰芳也是那个时代的牺牲者,从包办婚姻到遇爱而不得,他也曾倍受煎熬,不过最后时间证明了一切,梅兰芳与福芝芳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