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9月05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道德经38章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处事,道德经演义76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柔弱是老子特别强调的品性之一比如之前所讲的上善若水、屈则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一直反复在讲这个道理第七十六章算是作一个总结,请看原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道德经38章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处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德经38章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处事
柔弱是老子特别强调的品性之一。比如之前所讲的上善若水、屈则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等等,一直反复在讲这个道理。第七十六章算是作一个总结,请看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说人的,第二层说物的,第三层根据前面的推导得出一个结论。逻辑上没有问题,问题是实际情况和逻辑推论之间的关系,成为历来争论的焦点,有些人就解释为“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死了之后身体是僵硬的”云云,写到此处的时候我专门翻了一下余秋雨先生的《老子通释》,果然也是这样解释的。
怎么来理解这句话,从实际情况、从逻辑关系、从推导出的结论,都不足以正确地理解。就拿“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结论来说,你怎么理解?坚强者就会死?柔弱者就会生?那怎样来理解我们平常生活中激励人们勇气的话“你要坚强地活下去”?所以理解这句话,只能放在《道德经》的语境和主题思想里面。
《道德经》是谈认知的,有怎样的认知,就有怎样的“生死”选择。这里的“生死”也并非是指就生就死,而是一种结果,比如“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那么这里的“坚强”“柔弱”也是指的认知品格,和之前的“上善若水”“屈则全”“至柔至坚”一样,也是说一个人对生存环境的态度。“坚强”就是“至坚”,就是“勇于敢”,就是“自是、自见、自矜、自伐”;“柔弱”就是“水”,是“屈”,是“至柔”。此“坚强”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坚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此“柔弱”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柔弱”也不是一回事儿。所以真正有道的人、得一的人、玄德的人,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物赋形者,有点像“变色龙”。所以,我们在《道德经》快要结束的时候,再来回顾一下第十五章的描述,是不是很有感触呢?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从前面所讲的人、草木等等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兵强的强是逞强的意思,打仗不能逞强,那样会轻敌,容易被人家看出破绽,就会被消灭,所以逞强的军队太过肆无忌惮啦,往往会被人家给消灭了。木强是指没有韧性的木头,如果树木很柔韧,弯下去也不容易折断,如果很脆、很硬,就容易被折断。所以正确的认知思维是:始终以“柔弱”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实际,而不是以“强大”自居。
且听下回分解。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