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互动 > 正文

黄河入海口从古至今变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华夏看点网08月03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黄河入海口从古至今变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老的 黄河 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见证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诞生、成长以及灾难。由于气候、地势以及流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黄河多次泛滥、改道。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开始,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今日的黄河流域

战国初期

根据文献记载黄河“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说明古黄河水东过洛汭后(洛水下游),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向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 入海。

西汉末年

文献记载,到西汉末年,由于泥沙长期堆积,“河水高于平地”。黄河重大改道,已势不可免,出现了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大改道。 这次黄河的具体径流是:宿胥口以上不变,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过长寿津后,河水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向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后下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宋初

唐末宋初,由于下游河口段淤高,排泄不畅,黄河曾出现多次决口。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唐景福二年(893年),黄河在河口段自厌次县界决口而东北流,至勃海县(今山东滨县)西北,又转向东北至无棣县(今县同)东南而入海。宋景佑元年(1034年),黄河在澶州横陇埽(今河南濮阳东)决口,其以下至长清一段河道南移,形成一条横陇河。但长清以下河道没有变化,只是小规模的改道。

北宋庆历以后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在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昌湖集)决口,由此改道折向西北,经河南内黄之东、河北大名之西,经今滏阳河和 南运河 之间,沿着南宫之东,枣强、武邑之西,献县之东,至青县汇入御河(今南运河),经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

十二年后,黄河又在大名府魏县第六埽(今南乐西)向东决出一支分流,东北流经一段西汉大河 故道 ,由今山东堂邑、夏津等地,下循笃马河(今马颊河)在冀、鲁之间入海。

金章宗年间至明弘治初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决口于阳武(今河南原阳县)光禄村。此次河决以后,黄河河道南移,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形成新的南、北两派。小部分河水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其余由南清河(泗水)入淮,即夺泗入淮。南派水势大于北派,这是黄河流行于山东丘陵以南的开始。

明弘治中至清咸丰年间

明弘治年间,为了避免黄河泛滥影响漕运,筑断黄陵冈,以一淮受全河之水,使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德、徐州、宿迂,南入 运河 ,会淮水东注于海。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果,使得“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到了嘉靖年间,黄河更是成为单股汇淮入海的河道。

清咸丰五年以后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黄河下游结束了六百六十年由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了由渤海入海的局面。而当时的清政府正面临太平天国革命的风暴,无暇顾及河工,最终使全河均由大清河入海,形成了今天黄河下游河道。

黄河山东段

黄河入海口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