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8月07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first青年电影展短片季片单,FIRST训练营首映十天极限创作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天极限创作、限定文本改编、难度历年最大……FIRST训练营的十位导演从改编万玛才旦原著小说《一篇小说,及其两种结局》开始,经历导演课、剧作课、表演课,度过各为期三天的西宁在地拍摄和后期制作,完成了属于他们的十部短片。
训练营作品集的首映于7月25日青海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作品包括陈德明《安乐乡》、傅晓雨《砂石与手枪》、练建宏《老张》、管钧《山出山》、谢志芯《乌达乌达》、许允瑄《来者》、源根《阿海》、张雨桐《背着婚纱的男人》、张志威《儿子》、周晓婷《一家三口》。
FIRST影展CEO李子为在开场中说:“不要追问意义,去做就好了,因为任何艺术形式注定都是要被打破的。感谢导师马克马巴夫、顾问万玛才旦和张颂文的辛勤付出。电影那么迷人,只有倾尽全力勇敢创作才配得上。”
与往年不同,今年训练营的成果展示中,十条短片变成了一部整体统一、各部分又独立存在的短片集。导师穆森·马克马巴夫亲自为十位主演拍摄了一个长镜头串联起所有短片,不同背景的演员以各自故事的角色聚集到一处,正如导演们从世界各地来到西宁,短暂组成一个创作的团队,不同性格与观念得以产生激烈的碰撞。
马克马巴夫最初设定的创作主题是“Forgotten Beauty in Our Daily Life”(被遗忘的日常之美),后来改成了更加具象和戏剧化的“Family Problem”(家庭问题),但前者却成为了贯穿训练营创作始末的一种精神力量。不同于字面上看起来的平淡和文艺,当导演们问及如何才能发掘日常之美时,来自导师的言传身教却往往是:要快乐地创作。
被拍摄任务所负累的人是无法感知美的事物的。所有看似不守规矩的灵活和玩闹,都有意无意地营造出创作者敏锐的知觉和放松的神经,随时迎接外界投来的轻微震颤。
车水马龙的片场,时时扰乱拍摄节奏,却提供了一条“布满生命的街道”,只要导演的能量足够大,俯首可拾的一切人和物件都能为创作所用。路人持续入镜导致的拍摄延迟,在退居旁观者的导演们看来,这与今年改编的万玛才旦原著小说有某种诗意的相通性。而在和民宅主人的一次闲谈中,马克马巴夫录制下一小段奇特的铜铃声,最终它变成了训练营作品集中,每条短片结束时那道串场的清脆低吟。
FIRST忙碌的影展期间,所有人盯着时间表做事还嫌不够慎重,训练营倒像是压力漩涡之外的另一片海域。他们开开心心地、吵吵闹闹地、玩儿着就把片子给拍了,这就是我们最终看到的十条短片的由来。
所有自然随机的细节不断散发其魅力,而真正让十位创作者得以进入自由的境地并在此久留的,则是本届训练营稳定坚实的后盾团队。
首映结束后,马克马巴夫重申开营仪式上的观点:“电影不是为了娱乐消遣,它有着严肃的教育功能。作为一面反射社会的镜子,它让我们直观自身,从而更好地认识不同文化。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文化和经济同等重要,因此要尽可能赋予创作者更多自由”。
文学顾问万玛才旦说:“无论是文字剧本还是最后成片,十位导演的细节处理能力让人惊叹。希望各位继续坚持下去,这次训练营将成为你们创作生涯中的重要纪念。“除提供文本、影像、剪辑方面的建议外,他还作为本地人为这个来去匆匆的团队义务负担起“外联制片”的工作,表演顾问张颂文对演员们的调教也极大程度提升了筹备彩排的质量。
摄影指导陆一帆、何山、邓旭,在片场甘当“摄助”,成为跟焦员和人肉三脚架,笑称自己兼任灯光录音司机场务等各类工种,永远把机会留给年轻创作者,美术指导兰志强则先于大部队许久就抵达西宁勘景,日行四万步敲定下每一个拍摄地点。
在首映式最后,三分钟的侧拍集锦将整个训练营期间的鲜活记忆重新唤起,仿佛恍若隔世,又仍然历历在目。在潮水般的掌声中,本届训练营落下帷幕。
在每位导演的组内,团队也逐年壮大起来。感谢FIRST训练营艺人合作支持 泰洋川禾、东洋天映的演员们,摄影人才合作支持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十位学生,监视器设备支持 Atomos,灯光设备支持 爱图仕,DIT技术支持 DATA GUIDE、HORI MEDIA,对本届训练营短片拍摄所提供的大力支持。
(版权归橘子娱乐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侵权必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