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看点网08月10日小杨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学好历史的五个关键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郑连根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习历史非常重要,这已成了人们的共识。不过,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怎样才能更加高效?怎么学才能真正达到“读史以明智”的目的呢?身为历史写作者,我在新作《极简少年中国史》(全五册)这套书中用五维写史法帮助青少年搭建历史框架,是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简明中国史普及读物。并且,我还根据自己的体会,总结出了学习历史的五个关键词:记忆、理解、扩展、情感、想象。这五个关键词环环相扣,构成了一套由低到高、层层深入的学史方法。
第一个关键词是记忆。
学习历史,绝不能死记硬背,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过这一点。这个原则首先要说清。其实,不光学历史不能死记硬背,学习任何知识都不能死记硬背。但这么说也不意味着学历史不需要记忆。要想学好历史,记住核心知识和核心概念是第一步,这一点恐怕没有人能否认。哪些历史知识是核心的呢?大概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重要历史事件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意义;历史上重大的科技发明,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历史上重大的制度创建,比如西周时期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等;重要的历史文化常识,比如,那些赫赫有名的古战场都在今天的什么地方?那些反复提及的古代官名,担任这种官职的人主要掌管哪方面的事情?拥有怎样的权力?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积累是一个像滚雪球一样的过程,雪球越滚越大,我们的历史知识也会越积累越多。我们积累的历史知识越多,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就会越深,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会越浓。这是一个不断正向循环的过程。
第二个关键词是理解。
随着记住历史知识的不断增多,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发现,众多的历史知识不是孤立无援的一个个散点,而是有联系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构建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尽可能地让散点的知识条理化、模块化、体系化。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秦朝的历史,就可以通过秦始皇这个人物来链接关于这个王朝的诸多重要知识。比如,秦始皇开创的郡县制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哪些重大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秦国,它是如何强大到能统一六国的?这就追溯到了商鞅变法。由此,商鞅和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就和秦始皇、秦朝产生了链接;再比如,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国中间经历了几代国君,他们各自的作为是什么?秦始皇创建的大秦帝国,为什么“二世而亡”?秦朝迅速崩溃的历史教训是什么?如果你再有一颗八卦的心,你还可以关注以下的信息:秦始皇与他妈妈赵姬的关系如何?秦始皇与吕不韦的关系如何?秦始皇与长子扶苏的关系如何?秦始皇与李斯的关系如何?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秦始皇为什么那么喜欢出巡?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之后,秦朝的历史又是如何发展的?等等。把上面这些问题都搞清之后,你就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模块化的知识体系,激活这个模块的关键词就是“秦始皇”。以后,你只要遇到与秦始皇有关的事情,就都可以在这个模块化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检索、比对、补充、矫正。比如,你考试的时候遇到了与秦始皇有关的考题,那你就可以迅速在头脑中搜索,这道题目要考的是与秦始皇有关的哪些内容?我该如何回答才最切合题意?如果你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与秦始皇、秦朝有关的新书,那就可以想一想:这本书里写到的,哪些是新信息?这些新内容,与你以前掌握的知识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新内容可以用哪些旧知识进行解释?它又可以解释哪些知识?
经常用这种办法来学习历史,我们就很容易把散点式的知识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个的体系,形成一个个的文化模块。而且,不同的模块之间,还存在着逻辑关系,有的是因果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有的是转折关系。于是,不同的模块之间又产生了链接。如此一来,整个中国历史也就形成了一个各部分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整体。到了这一步,我们对历史发展的底层逻辑也就有更深的理解了。
举个例子,我们要拿一堆散珠子,既不好拿,还容易丢。那怎么办呢?我们用一条线把它们穿起来,串成手串,就不容易丢了,也便于携带了。我们要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注重理解,就是要把散点式的知识穿成串,然后在头脑中完成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模块化工作,这是一个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
中小学生学习历史,如果在记忆和理解这两个步骤上都做到位,那么他的历史成绩就一定不会差。而且,他在学习历史中练就的能力还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记忆和理解可以说是学好任何学科都不可或缺的能力。
第三个关键词是扩展。
所谓的扩展,就是以历史为切入点,扩展知识的边界,学会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视角,重新审视历史、解释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里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写历史,一直秉承多维度叙事的原则,主张借鉴多学科的成果和视角来审视历史,要努力写出历史的鲜活与生动,写出历史的迂回与激荡,写出历史的丰富与博大,写出历史的厚重与深邃。我写历史如此,我希望大家学习历史也一样,我们不能满足于就历史谈历史,我们还要通过历史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们学习历史,不能满足知道一些历史趣事和历史知识,我们要通过历史,一次次地扩展我们的文化疆域;我们要通过历史,一次次的延展我们的精神路径。
第四个关键词是情感。
学习历史,除了要动用理性,学会具体的知识外,我们还要动用情感。所谓的动用情感,一方面要求我们对历史要有敬畏感。“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是一个人学好历史、学好文化的前提,如果一个人在心态上对历史满不在乎、对文化毫不尊重,甚至言行之间满是戏谑和嘲讽,那么,他肯定学不好历史。历史是人类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生存经验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对待如此漫长的前人积累,我们一定要心怀温情与敬意——我们今天之所以能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中就有古人的功劳,如果没有古人一代一代的探索和积累,那我们今天可能还生活在原始社会。
除了对历史心怀敬畏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历史学习与日常生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比如说,我们去博物馆参观,看到博物馆里的文物,我们就要想一想:这个文物是哪个朝代的?它背后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历史故事?我们旅游的时候,去参观西安兵马俑就要想到秦始皇,想到秦兵的战阵,想到大秦帝国的创建与覆灭。我们去登长城的时候,就要想到与长城有关的历史,比如,在长城沿线发生过哪些著名的战役?长城的走向为什么会与400毫米年降水量线重合?长城为什么会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象征?等等。唐朝大诗人孟浩然曾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今天登临的泰山、黄山,历史上就有无数先贤登临过;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面留下过前辈筚路蓝缕的奋斗足迹;我们头顶的这轮明月,就是李白、苏轼诗词中的那轮明月。我们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就会感慨历史,怀念古人。当现实的生活场景能不断地引发我们的怀古之思,那么,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通道也就打通了,今人与古人也就产生了共情。今人能一次又一次地与古人共情,历史由此拥有了体温,历史学习者也由此拥有了胸襟和智慧。
第五个关键词是想象。
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历史想象力,原因就在于,我们和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作为后来者,我们知晓的信息要比古人多很多,我们掌握的技术也比古人先进许多。所以,今人要想嘲笑失败的古人简直太容易了。可是,我们要知道,若让你穿越回去,回到古人经历的具体历史场景,我们的所作所为,未必真的比古人更高明。稍不注意,古人曾经犯过的错误,我们也同样会犯。比如说,让你穿越回东汉末年,让你化身为曹操,你有能力统一北方吗?统一北方之后,你会不会野心膨胀,也发动赤壁之战?你去指挥曹军打赤壁之战,就一定会比曹操更高明吗?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真诚地面对自己,不搞自欺欺人的那一套,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自信满满地说自己肯定会比曹操做得更好。
这是我们训练自己历史想象力的一种方法,就是想象自己穿越到历史的某一关键时刻,身处某位古人的处境,你会经历怎样的心理挣扎,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训练历史想象力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想象一位你崇拜的古人,若他穿越到了今天,身处在你的位置,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比如,你特别崇拜孔子,那么,当你在生活中遇到艰难困苦的时刻,你就可以想象:如果孔子穿越到今天,处在我现在的位置上,他会怎么做选择?他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想清了孔子会怎么做,那你就与孔子站在一起,采取和他一样的行动。这种办法会让我们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保持清醒,避免走很多弯路。这个办法,我称之为“先贤上身法”,它是古人智慧对今人的一种高效赋能。我使用过这种办法,亲测有效,希望大家也试一试。
发挥历史想象力,我认为这是历史为现实赋能的核心密码。用这个方法学习历史,我们能通过设身处地地理解古人而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我们能通过与古圣先贤的迎面相遇而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我想,这才是我们学习历史所要达到的效果——我们投注到历史之中的情感,一方面让历史变得可以感知,可以触摸,另一方面,我们的历史想象也能让知识发酵为文化修为,发酵为人生智慧。我们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最终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对付考试,也不仅仅是为了摆脱无知,而是为了让我们变得谦卑。这种谦卑不是懦弱,而是一种丰盈之后的朴实无华,是一种戒骄戒躁之后的从容自信,恰如谷穗在秋天里低头叩问大地的姿势——那是一种智者的姿势,饱含沉甸甸的收获,心存对上天和大地的感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