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互动 > 正文

治未病科适合哪些人(治未病)

今天小编苏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治未病科适合哪些人,治未病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治未病”是中医学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3、”笔者认为“治未病”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未病先防 《内经》开卷首篇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4、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5、”指出古人长寿与今人早夭的原因。

6、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7、”一语道破调养身心于未病之时的养生观的指导意义。

8、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也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指出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提示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顺应自然界的四时气候,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从而避免疾病发生。

9、唐代医家孙思邈指出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

10、”这种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思想对后世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

11、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曰:“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12、”明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认为:“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即两侧足三里)有灸疮”,明代李梃《医学入门》言“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

13、”近代张锡纯制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发放给穷苦百姓以用来防治霍乱及疫疠的传染。

14、这与《内经》中的小金丹方“服十粒,无疫干也”及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间佩兰芷以避秽防疫的习惯,后世民间用苍术、雄黄、艾叶等熏烟防疫;端午节熏之以兰,戴药佩石菖蒲、佩兰预防流感熏醋等等习俗是一脉相承的。

15、古语云:“居安思危”,是对未病先防很好的诠释。

16、 治病于初 《内经》云:“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经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17、”特别重视早期诊治。

18、《金匮要略》云:“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19、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20、”示以人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时早期治疗,以防病邪深入于内。

21、另外《伤寒论》阳明腑实证及少阴证之三承气汤,都为急下存阴之法,充分体现医圣在伤寒病初起见有邪热伤阴之端倪时即处处护阴保津的思想。

22、清末蜀中名医郑寿全,诊病精于分辨阴阳,尤其强调固护阳气,列举数十条阳虚证表现,于疾病初期,若见其确有阳虚表现,即投以姜桂附等辛热之品,这是他在对伤寒论四逆汤证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见性应用,临床实有效验。

23、 既病防变 《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全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

24、”《金匮要略》首篇首条也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25、”均强调肝脏之病,多传变至脾,治疗当注意顾及未病之脏腑,以防疾病传变。

26、《伤寒论》第8条:“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27、”太阳篇条文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多半都是讨论误治后的变证及其证治,足见误治对疾病传变的严重危害。

28、仲景不厌其烦地告诫医者,某病“不可下”,某病“不可汗”,某种治法“为逆”,某种治法“不为逆”;这些均是从治法上示人必须谨慎从事,免生他变。

29、太阴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30、”理中汤本为治太阴病诸证的主方,然仲景不言理中汤却言“四逆辈”,因太阴之客邪未罢势必传于少阴,使病情发展,用“四逆辈”一则对病势较缓者可用理中汤治在太阴;二则对病势急者又可用四逆汤为少阴设防。

31、另外,仲景在方药的服用方面也体现了保护正气,防病传变的思想。

32、如十枣汤用枣汤调服以顾胃气,三物白散“强人服钱匕,羸者减之”;服大承气汤“得下,余勿服”,就连治太阳中风证所用的桂枝汤,在服药时也强调种种,均示人用药须当审慎,以免伤正助邪。

33、后代各医家受其影响,对这一既病防变思想分别有所发挥和创新。

34、如清代名医叶香岩的《温热论》中提出“或其人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先自彷徨矣,必验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咸寒,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

35、对素体阳气不足者,治疗时注意顾护阳气”、“湿盛则阳微也,法应清凉,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过于寒凉,恐成功反弃。

36、何以故也?湿热一去,阳亦衰微也。

37、”对于素体阴虚者,则指出“须要顾其津液,清凉到十分之六七,往往热减身寒者,不可就云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烟虽息,灰中有火也”以防其变,同样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

38、前贤云:“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

39、”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

40、 病愈防复发 《内经》提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然后“谷肉果蔬,食养尽之”,“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41、是说用药祛病后,还需要调养身体的正气,注意合理饮食,以防疾病的复发。

42、张仲景也讲,大病初愈,正气未复,倘调养不慎,易致病复,应采取一定措施予以预防。

43、如《伤寒论》157条服十枣汤,“得快下利”使水饮停聚胸胁之证得以解除后,采用“糜粥自养”的方法,以补养正气,促进康复,以免复生它病。

44、又以“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提示霍乱病后胃虚,应注意饮食调理以防复病。

45、仲景还特别在六经病后,专设《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一篇;清代吴鞠通有言:“病后调理,不轻于治病。

46、”民国沪上火神派名医祝味菊,其治疗温病,在邪去正虚的后期,常于方中加入适量附子,旨在恢复人体阳气,不忘温阳以补正防复。

47、 总之,治未病的思想体现了祖国医学预防为主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

48、(张明雪 张策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